阅读内容:
第二章 巨婴心理:共生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其原因在于个体的自我破碎,个人无法存活,所以必须在集体中与其他人共生。
在集体主义中,人们结成心理共同体,并以此来划分疆界,疆界之内的人是安全的,是“我们”,疆界之外的人是可能带来危险的,是“你们”,这也导致了熟人社会的产生——我们更愿意帮助熟人以及与熟人有关系的人。
在集体主义中,“我”要为“我们”服务,为集体努力就是正确的,反集体就是错误的,彰显个人主义更是大错特错。
大家可能会觉得,既然人人都为集体服务,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必然非常高。
然而现实恰恰相反。
在集体主义中,个人的自我不完整,不完整的自我难以形成共情,导致人们缺乏同情心,同时容易将他人和他物视为“它”,是与自己不平等的存在,所以缺少自律与尊重,形成极端自私和自我中心。
所以集体主义社会普遍道德水平不高,甚至是互害型社会。
对策
建立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核心是人必须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做出各种选择,根据自己的感受,活出自己的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体证到,别人和自己都是人,别人和自己都是值得尊重和爱的。
知道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进而知道别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学会尊重自己,进而学会尊重别人。
要斩断旧循环,就要建立法治与自由,法治提供真正的社会规则,可供人们依凭,自由则允许自我的涌现。
大家庭
大家庭是集体主义的微观缩影。
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存在着。
台湾学者孙基隆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写道:在集体主义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逼婚之风盛行。
不管你是怎样的人,不管你是否具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只有结婚生子,构成完整的家庭,你才活得像个正常人。
即使你的内在并不完整,却可以用表面的家庭的完整来逃避深层的破碎。
多么可怕,人们不关注自我的完整,却将破碎的人组成破碎的家庭来维持表面的完整,然后将这种破碎代代相传。
在中国式的大家庭中,由家族中具有最高权力的男性,或者该男性的母亲担任大家长,大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
大家长控制家族中的其他人,其他人要么寻求逃离大家庭,要么成为大家长的“帮凶”去镇压试图逃离的人。
所以大家庭的可怕之处在于个人感觉被否定。
在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极不明显,“我”等于“我们”,大家总是过度去干涉家庭中其他个体的事情,一旦有人想划出界限,那个人就成为“反叛者”“异类”,将被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指责、教育,甚至抛弃。
对策
建立界限,摆脱控制。
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很重要,但界限更重要。
大家可以尝试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
适当地表现出攻击性,因为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划分界限。
武志红老师也给出摆脱控制的建议:
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事;一次一次向对方说:“我是我,我有我的想法和选择”;在对峙时,表现出不含敌意的坚决;以上方法皆无法解决时,远离控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