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内涵: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你的思维过程、你的思辨过程)
2.学习方式: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
3.学习目标:梳理观点(主观)、事实(客观)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层次不断上升)
4.教学提示:
a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第四学段“生活的感悟”“探究与创造”“艺海拾贝”“理性的声音”等。
b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的思路和方法。第四学段,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
c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
d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等。
二、刘老师金句
1.理性:是健全的判断力;是有根据、有逻辑的;不盲目否定,也不盲目相信。
2.思辨性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力。
3.思辨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
4.学习一种思考过程。
5.将经历、现象概念化。
6.理解它之所以是它。
7.寓言是比喻,不是写实。
8.文学类文本融合着思辨(任务群之间是互通相融的,不是割裂的)。可在文学类文本中融入思辨,但一定要明确目标。
9.依据目的原则信息,判断真伪选择信息。
三、《马说》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目标:为韩愈的人才观找证据
任务情境: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人才观,发至网络后,引起网友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人才不应被动等待他人的赏识。你作为韩愈的忠实粉丝,想帮他辩白。请你阅读《马说》一文,为他能形成这样的人才观寻找有力证据,说服批驳者。
活动一:再读课文,熟悉文意。
活动二: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背景材料,以韩愈的口吻为自己辩白。
各位好,我是韩愈。我很悲愤,悲愤一日千里马的遭遇!你们知道吗?它是一匹日行千里之马,它本应该被看见,可是不幸的是,它既___,又___。它本应该被善待,可是令人气愤的是,食马者___。多么不幸的一匹马呀,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呢?只因没有伯乐呀!对,你是千里马,可是没有遇到伯乐,那你就不可称为千里马!多么的残酷马圈竞争呀!可我们人生活的圈子又能好到哪里?那匹马的遭遇不就是我的遭遇吗?生活在中唐时期,官场黑暗,贤才遭弃是普遍现象。我本人多次求仕不得,深知“有才而不被识”的痛苦呀!时代没有伯乐赏识我这匹千里马,所以我只能怀着千里飞奔之才,在空地空悲切、只叹息。叹息之余,我终于想明白了: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呀!谁之幸?又是谁之不幸?
各位网友朋友们,听完我的自述,你还反驳我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