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学生经常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的情况,如何改进呢?口头上的叮嘱和强化意义不大,因为审题不清的背后是审题能力的缺失,并非主观上的故意。
比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说明”类的题,学生经常答成意义,反映出学生不理解“说明”和“意义”的区别。
前天上课,我突有灵感,以自己为例,那天我生病,输完水来让课,我问学生:“韩老师带病上课说明什么?”“说明韩老师敬业,对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答的很准确!”我微笑着说,继续追问:“韩老师带病上课有啥意义?”“能不耽误课,促进我们的学习。”
“同学们,用心感受一下,说明类的题,谁干了什么事儿,折射出“谁”的品质,理念等;意义类的题,是做这件事儿对谁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同学们纷纷点头,脸上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我也为自己这个“接地气”的小火花感到开心✧٩(ˊωˋ*)و✧。
教学中这些小火花或许上不了什么理论台面,但它有时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的疑惑点,需要我们记录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