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篇(1)
八脉无形,在练者自觉,一般拳式一动,阴阳交换,八脉即动,无须刻意强求。
若人体以阴阳分,阴系主阴柔之意,拳势中的的柔化、蓄藏,皆由此为主而运之;阳系主阳刚之意,外放、刚发之势,皆以此为主。
阴阳合而为太极,是要明白其中运转的诀窍和枢纽。
人体之筋骨皮肉虽分阴阳两面,但不断的阴阳转换,进而产生刚柔、虚实、动静等,它们均以阴阳为总领。
凡拳掌,一手中当有阴有阳,用劲亦须有松紧、刚柔之分,不能里外都一个样,不成阴阳。
意为气之机,意一动,气即动,儒家自古以来就重“诚意”的功夫,道家则比较重练气,但意与气常互为母子,不可分割。
在车轮、圆形运动中,圆心最为重要,人体之轴的圆心是脊椎。
虚而能化是真实,实而能走是真虚,换言之,虚而不实,则无物可发;实而不虚则滞塞不灵活。阴阳虚实皆以意运使,操练上,意导气存于丹田,重心即在此,实而可发,否则即虚而待变。
身体要松,脑子要静。其步骤为,心先求静,脑子静下来;再者调气和顺,意存丹田,使心气合一,再由内而外,缓缓炼之。
在练拳上,日月升降时时影响人的气血体质,比如月明气清时练坎卦,容易精满而气足;朝阳初上时也是如此。这是日月循环,天地自然之理。人能吸收日月自然之精华,精气神才会茁壮、饱满。
吸採之道,以至诚之意为先,顺序自然,不牵强、不思索,欲静任静、欲动任动。古人有谓: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凭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可参阴阳之正理。
动植飞潜,皆为自然界的运化,各有天赋本能,人之灵最高级,可以吸收这些自然的长处。若不能,是因为思虑嗜欲扰乱且剥夺了他的本能。
炼时消耗了八分,要十分地养回来,消耗了十分,要十二分地养回来。
人是天地、万物之盗,因盗而得生。
万事万物,先由静才能起变化,不静则僵硬,人生练拳皆是如此。
必先有一个朗朗乾坤,再涵一会万物之性,格万物之情,才能得阴阳刚柔虚实之妙。
静的境界必须比景高超、比景开阔,才能吸收容纳,为我所用。
一天十二个时辰,自子时到巳时,阳气渐生,是为六阳;自午时到亥时,阴气渐生,是为六阴。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也同此理。
阴阳之生,虽各有主宰,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一非二,时时有交涉而互为其根,不宜截然分割。
六阳中,卯时为纯阳之机(早上5-7点),在此时练功可以使阳气炼而化神,阳极阴生;六阴中,亥时为纯阴(晚上9点-11点),此时练静功效显著,阴极阳生。
对于天地万物之自然,要观察、吸收;对自己生理上的自然,要体验、修炼;对脑子里心意、拳理上的自然,要领悟、默会。
习武到头后来,也只是一些纲要,每个字,如屋子的大梁,撑住格局,放在心中。
凡事先求自身通达,再谋求与外界的互通,再进而和天地通,拳法也不能违背这个道理。
动中求静,一发动,心慢慢静下来,周身松开,气沉丹田,外动而内静;静中求动,一般在定式中练,心静身松,脑子越静,气血越顺畅而动得厉害。
练武是培养“生机”。打拳必须有全景,有景则心胸开阔、打出气势,没有景则不容易起变化。
练拳是练“理”,尤其是逆顺之理,学武即调整自身的合理,也就是自然。
武家,先逆而合之,所谓逆运先天;再因道而合,由合而顺,及时合乎自然,顺乎自然。比如,天热天冷,都要逆而炼之。非逆不能相合,非顺不能相生。
人对万物或万物对人,皆应有好处,能欣赏即可延年益寿。所以,练武之人应当研究万物的个性,这是大学问。
拳景之培养,在遇有好景致,要观察、吸收、保存起来。当自己私下练拳而缺乏好景致时,内心脑海要先拿出,酝酿出好景致来,再开始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