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艺术需要激情
自从梵高东拼西凑,用自己的卧室布置成人生中的第一间画室。梵高每天很努力练习绘画,他渴望早一日能够卖出他的作品。
付出努力,不一定有成果。
梵高一次次渴望卖出自己的绘画作品,这个愿望频频落空。梵高对生活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
梵高的信念里,有着对绘画创作的专注和执着。而梵高这样的信念,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肯定和确信。
所以,时至今日,再来看梵高的绘画作品,他的画里充满着饱满的能量感,他的画里潜藏着无限的激情,这种能量和激情,就是生命力。
生命的满足,在于活出它的极至。就像一堆燃烧的柴火,充分燃尽,那才是柴火的使命!
梵高对自己的绘画,虽然自己感觉并不是太好,但是他敏锐感受到他所作的画中,蕴涵着激情。
尽管他说不清,道不明这种激情怎么来的,也更不明白这种激情怎么在无知无觉中已经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
如果用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投射。
梵高的生命,其实充满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而他画出的作品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生命状态。
还有人说,看梵高的画,感觉到他的画里的线条,都有一种急促感,这种急促感来自于哪里?
我们知道,梵高住在疯人院里时,他画出的作品是他短暂一生中,集数量和质量最多最高的。
为何?
因为梵高燃烧的生命,是与时间赛跑。
“激情”对于每个生命个人来说,很是重要。因为“激情”就是活力。
“激情”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更是重要。艺术需要源源不断地激情注入,艺术才能从纸上鲜活起来。
绘画作品,映照着作家自身的生命状态。
梵高起初对自己作品,只是单纯感受到“激情”。事实上,他并不了解“激情”是否真的有价值,“激情”的真正价值到底在哪里?
02.遇见德·鲍克
直到他遇见了另一位画家德·鲍克。
德·鲍克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人,在英国,他接受过正规教育。而在社交及为人处事上,德·鲍克恰恰是梵高的相反面。
梵高和德·鲍克是在伦敦古比尔公司认识的,德·鲍克一直都是一位随和的人,穿着打扮也十分讲究。
然而,梵高在古比尔公司时,还是一个画商的学徒工,梵高的个性孤僻,不合群。
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结成了朋友。德·鲍克带给梵高的,是让梵高第一次明白,“激情”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有一天,梵高在德·鲍克的画室里,德·鲍克拿出近期的一幅作品,展现在梵高面前。
之所以展现的原因:一来,德·鲍克对自己的作品是极有把握的,二来,德·鲍克肯定梵高会喜欢自己的作品。
可是,德·鲍克没有想到,至今尚未卖出任何绘画作品的梵高,居然向他提出作画不足的批评。
梵高说:“你的画,缺少激情。”
梵高的评语,给了自信的德·鲍克当头一棒,德·鲍克——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