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今年的目标,申报一个市里的课题,讲一节优质课。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年的优质课讲完后,教研员找到我,让我准备一节示范课,带生上课,40分钟实录,在全市推广。在意外的同时,我又感到无比的紧张,因为之前我没有讲过这种类型的课,也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落到我的头上。而且要准备的还是一节复习课,难度比新授课大得多,这让我感到十分焦虑。磨磨蹭蹭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只备出了一个雏形,这个雏形让我看起来又那么的生涩。不出我所料,发给我们教研员之后,教研员劈头盖脸的给我打了回来。我开始在网上四处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翻出了大学的课本,认真的研读。也许是我太在意了,整宿整宿的熬,也搞不出一点新意,面对陌生的学生,我不知道从何下手,加上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也比较陌生,总之不顺利极了,一晚上都在那想,想完了继续改,改完了不行再修,这几天其他事情一概不理,感觉闭关了一样。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水平一般,大家都说教学相长,起初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直到现在我才理解。没有学生的辅助,老师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所长进的。这几年虽然我也学了很多,但是师生的教学相长这方面对我来说太微弱了,我的教学很难有深度。我很清楚自己的弱点,所以这次复习课对我来说难度简直太大了。
直到定稿前,我们的课件改了大概有30多次。仓促的定稿之后,我们又一起去各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试讲,调整。在临近比赛的前三天,我们的课才最终成型定下来。发到市里之后,市教研员看了立马拍板定了下来,还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新任务,说提前录制一下,在全市的高三一轮复习研讨会上播出。按教研员的话来讲,我们的课题定的比较新颖,而且命中了今年的高考考点(在我们准备这个课题的时候,高考还没有到来)。这无疑给我们的备课又增加了难度,于是我们又开始磨课,前前后后在不同的班级讲了四次,然后修改定稿,保证课件的严谨性、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陪伴着我,那就是我们区里的教研员。她站在那里,就好像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柱在支撑着我,因为她总是坚定地对我说,你做的非常不错了,咱们再改一改就成功了。我那时候是非常怀疑自己的,我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这件事情,甚至曾一度想过要放弃。每每这个时候,教研员张老师的电话就会打过来说,哪哪需要再修改一下,我已经给你联络好了等等支持性的话语,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那些无言的支持和帮助是多么的可贵和真诚。
仔细想想我的课还行吧,张老师鼓励我不要看低自己,勇敢的去讲,自信的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确是这样,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拼状态,拼态度就是最好的安排。有时候我在想,年轻你能做什么,尤其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那就只有提高效率这一条路可走,但是提高效率是需要水平的,于是就苛求自己去达到那个高度,但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人是互动的动物,人只有在交流里思考才能深化,提高,我想课也是这样,磨课磨课,就是不停的碰撞,不停的摩擦,将那些不完美的,生硬的知识抹掉,换成成熟的,大众认可的教育。当这件事情没有到达ddl(最后限定时间)之前,我总是想让它趋于完美。会在脑子里不停的想,盘旋。在赛课当天的上午,我又打开电脑,把课件修了一番。算下来,从准备比赛到比赛前夕我的课件前前后后改版改了有4次,修改有50次之多。也许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趋于完美。
紧张的市示范课比赛终于结束了。猛的一下子松下来,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兴奋过后的余热一直萦绕着我。也许我该大睡一觉,也许我应该去疯狂的放松一下,可是我都没有,我就这么静静的坐着,回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也许经历的过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经历过后的沉淀和反思。当那些往事烟消云散的时候,留在自己心底的那份执着追求和感动,这些感觉可能会留在我心里,一辈子也散不去。时间管理在这一段时间里好像已经不存在了,,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磨课讲课,再磨课,再讲课。吃饭那都是小事儿,睡觉也是小事儿。当一个人专注的做一件事儿时,那种感觉真是好。我想,这个时候,时间不是用来管理的,而是用来享受的。时间一直都有,关键是那些被消磨的时光对于我们来说毫无意义,所以就感觉时间被荒废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拿来放松休闲的时间可以是对自己紧张之余的调节,人生有些时间就是被用来无所事事的,这也是一种人生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