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史记》,刚好读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廉颇的大将风度跃然纸上,倒不像是几千年前的人物,而像是生人一般。我很佩服蔺相如,他的迎难而上、不畏强权、智勇双全、宽厚大度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特性,使得他在风云际会的战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话说,当时赵国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和氏璧,秦国凭借着自己的强势想要抢夺和氏璧。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不答应怕被秦国找着借口攻打自己,答应又怕白白失了宝玉。左右为难之际,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堪当大任。
蔺相如送和氏璧到秦国后,秦王不以礼相待,也无意将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当此情势,蔺相如谎称白璧有瑕,将和氏璧抢了回来。他怒斥秦王毫无交换诚意,并威胁秦王说若是硬夺和氏璧,他就和宝璧一起撞柱而亡。当此之时,怒发冲冠,秦人慑于他的威势,竟不敢上前一步。
和氏璧价值连城,秦王也真怕蔺相如把宝璧撞碎了,只好向蔺相如道歉,假意找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都某地的十五座城池交割给赵国。聪明如蔺相如自然知道秦王并非出于真心,于是想了个拖延之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并安排九宾大典,再交换宝璧。秦王无奈,只好答应。
蔺相如回旅馆之后,马上叫随从穿上麻布衣服,将和氏璧藏好,抄小路带回赵国去了。五日之后,蔺相如坦言玉璧已经到了赵国,自己欺骗了秦王,愿意以死谢罪。秦王知道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只好放了蔺相如。
蔺相如回国之后,受到赵王的重用。不久陪同赵王一起出席渑池之会。酒浓之时,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拒绝。事后,秦王让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听后,马上上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发怒,蔺相如以死相逼,秦王只好答应,击了一下缶。蔺相如马上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席间,双方你来我往,不亚于战场上的厮杀。因为有蔺相如在,最后,秦国没能压倒赵国。而且,廉颇领兵严阵以待,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后,蔺相如位列上卿,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带兵打仗,劳苦功高,蔺相如一介书生怎能位居自己之上?廉颇出言不逊,有意要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却处处避着廉颇,以至于门下宾客以为蔺相如胆小怕事。蔺相如为了挽留宾客,只好道出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原来,他担心自己和廉颇相争,给秦国以可乘之机,那时候赵国就危险了。为了国家利益,他只好对廉颇处处忍让。廉颇听说后,愧悔难当。他马上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蔺相如接受了他的道歉。二人从此互相交好,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后来,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阵,秦国使离间计致廉颇被撤换,蔺相如曾劝阻赵孝成王任用赵括带兵,可惜赵王不听,执意任用赵括,以致长平之战惨败,赵国被秦国白起坑杀四十万军士。蔺相如有识人之明,奈此赵王非彼赵王,终无力挽狂澜之力!
蔺相如死后,廉颇一个人自然难以撑起整个赵国。况且,廉颇徒有为将之勇,而无容人的气度。后来,他与乐乘相争,离开赵国投奔魏国。自然,这也不能怪廉颇。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既非其父赵孝成王,又非其祖赵惠文王,自然不会看重垂暮之年的廉颇。况且,赵国当时奸佞当道,又哪有他这个忠臣的立身之处呢?所谓“廉颇老矣,善能饭否”,可惜了廉颇一代名将!
话说回来,廉颇既然敢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也就说明他不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也并非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厉害。奈何时移世易,朝堂之上的权谋机变廉颇不懂,也就无法左右逢源!也不是廉颇不懂权谋之术,只是他作为一个军人,不屑于勾心斗角之术。他以为一心为国,尽忠职守便足矣,又怎知人心似海险于山川呢?所谓政治,远不是带兵打仗那么简单!
以蔺相如的智慧而言,自然是懂得朝堂上的权谋机变的,能进退自如。故而,蔺相如适合为相,廉颇适合为将。蔺相如知廉颇,方能与他和睦相处,助他在赵国不受迫害排挤。蔺相如死后,已无人能保廉颇,才有了廉颇晚年的抑郁不得志,终至客死异乡。廉颇死后不久,赵国便被秦国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