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我第一次看《非暴力沟通》,那时候更关具体的沟通步骤,如何把公式套用在日常生活中。
最近重看了一遍,我更关注非暴力沟通的底层内核。
1.在谈非暴力沟通之前,先弄清楚非暴力沟通是什么、不是什么。
1)首先要弄清楚“暴力”的来源。暴力源于感受和需求被忽略。这是非暴力沟通体系的基本假设。
2)非暴力沟通的出发点是增进双方的理解,不是压迫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
3)非暴力沟通的内核是同理心,缺乏同理心,任何高明的沟通方式也不过是用来满足自我需求的手
段。
关于可怜、同情、同理心的区别。
可怜,是以我为主,以施舍体现自己的优越感,本质是为自己好。
同情,也是我为主,以我希望的方式对待对方,本质是为他人好。
同理,以对方为主,以TA希望的方式对待对方,本质是为他人好。
非暴力沟通的步骤很清晰,操作却不简单,因为修炼同理心极难,它要求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启发】非暴力沟通者跟人发生冲突时会牢记,我不是来争高下对错的,我是来理解TA的。
2.基于增进理解的出发点,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及原因。
1)描述事实。不加判断地描述事实。
第一次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觉得“事实”,“感受”,“判断”,三者很容易混淆。
我发现借助心理学的“认知标签理论”能够比较容易地对三者进行区分。认识标签理论认为认知发生在前,情绪产生在后。
首先,环境刺激带来生理和认知唤醒,唤醒后大脑会给刺激源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就是大脑的判断,它决定了随后产生什么情绪。
“事实”是对环境刺激的描述。
“判断”是大脑被唤醒后贴的认知标签。
“感受”是贴了认知标签后产生的反应。
大脑贴标签的动作如此地迅速,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它的存在。而很多时候大脑都会错贴标签,错误归因。
【启发】
对说者而言,不加判断地描述事实意味着描述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即贴标签之前的那一段。
对听者而言,不加判断地倾听事实意味着要猜测对方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必要时请TA澄清。
2)表达感受。表达自身的具体感受,而非对他人的判断。
大脑经常贴错标签,判断通常带有偏见,激起对抗。表达自身的具体感受,而非对他人的判断,才能增进双方的理解。
【启发】首先要注意,感受都是主动的,源于自身,而非被动的。用被动格式表达的通常都是判断。
举例1:
“我感觉不受重视,被排斥”。这是判断 Judge
“我感到伤心和愤怒"。这是感受Feeling
【启发】用很多形容词、副词修饰的语句,通常包含强烈的个人判断。
举例2:
“你从不关心我。你每次都迟到。你非常自私”。这些都是判断Judge。
“我感到委屈”。这是感受feeling。
3)挖掘需求。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价值观,把它表达出来,对方才更能理解你。
本书作者划分的7大基本需求,跟马斯洛的不太一样。最有意思的是作者把“庆祝”、“玩耍”、“审美”单列出来。
a.自主:选择和掌控目标和方向。
b.能力:胜任/创造和自我肯定。
c.关系:肯定/接纳/信任/欣赏/关爱。
d.庆祝:庆祝创造成就和纪念失落。
e.玩耍:乐趣。
f.审美:欣赏美/秩序/平静。
g.生理:生存安全和抚摸。
【启发】借助句式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TA感到...,是因为TA想要...?”
4)提出请求。提出清晰具体的请求而非命令。
这个步骤有两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①表达请求,而非命令。当对方觉得拒绝会收到惩罚时(包括指责),TA会理解这是命令。
面对命令人被剥夺自主感,只有服从和反抗两个选择,大概会产生逆反心理。
【启发】既然是求助,就要允许对方拒绝。满足你的需求不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增进彼此理解才是。当你的请求遭受对方拒绝时,要尝试去理解对方拒绝背后的“判断/观点”和“感受/需求"。
②表达具体清晰的请求,而非模糊抽象的请求,导向行动。
请求过于抽象不具备操作性,比如“我希望你尊重我”,要给出具体的行动指引,如“我希望你进来先敲门”。
【启发】集体讨论时,要先明确发言的目的(即请求),无目的发言是闲谈。尤其是征求意见时,把请求表达清楚。
相比简单地问“你有什么看法”,下面的句式引导性更强:你觉得方案是否可行?有哪些可能的妨碍因素?
3.非暴力沟通首先要做到积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对我的判断上。
1)说话带情绪的人渴望得到理解和认可,因此要把第一回应处理成肯定的。一上来就否定对方会激起抵抗情绪。
2)不要着急安慰对方或者给出建议。跳过感受和需求直接提建议会妨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的表达。
3)误解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不确定双方真正理解对方的意识,要说出你的理解(猜测)来引导对方进行确认。
4)没有人喜欢被否定、被批评。真正做到闻过则喜的人往往有两种觉悟:
①把批评当做是高价值反馈而非攻击,这是找到不足、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②把批评当做是对方的求助信号,这是减轻他人痛苦、为他人服务的机会。
4.说到非暴力沟通,一定绕不开愤怒。如何处理愤怒?
1)要意识到愤怒来源于需求没被满足并且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因而产生惩罚对方的想法。
典型场景是路怒症。
我有个朋友开车有路怒症,碰到不守规矩的车辆会忍不住咒骂。
现在看来,她愤怒是因为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并把责任归到肇事车辆司机。
她想惩罚不守规矩的司机而又做不到,因此只能破口大骂。
2)把愤怒当成提醒,反思自己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创造积极的内心对话是情绪管理的关键。
①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常用自我对话的句式是“我之所以感觉到...,是因为...”。
②挖掘行为背后的需求。常用自我对话的句式是“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③当自己状态不能很好地倾听对方时,打断对方给予反馈是美德,必要时请求换时间和场合。
3)通过积极倾听尝试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对方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才会开始关注你的感受。
4)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没被满足的需求,而非对他人的判断与指责,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共情理解。
5.如何充分表达赞美?
人们经常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直接诉诸判断,即便是在表达赞美的时候也像个裁判。
如“你表现得很好”,“你很努力”。这种法官裁决式的赞美很难打动人。
要充分表达赞美关键要融入个人感受和需求。
【启发】表达感激的FFF公式=Fact描述事实细节+Feeling给我带来的感受+Future给我带来的启发。
这个结构简直跟知识卡片的结构一模一样。知识卡片的FFF结构融合了理性和感性思维,跨过了三个认知的太平洋。
1)Fact用自己的话转述关键概念,实现理性上的认可。赞美首先要描述对方的与众不同之处,你理性上是认可的。
2)Feeling这个新概念触发你的联想,实现感性上的认可。然后说明这给你带来的触动和感受,对方打动了你。
3)Future启发你未来行动,预设一个执行意向为将来行动做准备。对方能够影响你的行动,这是对对方的最高赞美。
例子
Fact:您刚才分享了...
Feeling:给我带来了...,我感到...
Future:回去之后我要...
最后总结
1)暴力源于需求不被满足。非暴力沟通的出发点是增进双方的理解,而非压倒对方满足自己。
2)用四个沟通步骤改变我们倾听和表达的方式: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挖掘需求,提出请求。
3)首先要积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与需求上,不要急于安慰和提建议。
4)非暴力沟通表达,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也可以表达赞美和感激,落脚点是感受和需求。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场景是有边界的。
当形势紧急,如对方马上要铸成大错,没有时间慢慢沟通,应当先采取强制措施规避伤害。
非暴力沟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当判断对方不值得你关爱体恤时,转身离开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