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开悟”的问题?我忙不迭地回答,“这个我不懂”。然而问题却如飞絮,粘上就弄不掉了,好几个月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时不常地浮上脑际。
“开悟”(enlightenment)这件事,感觉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在大部分人的世界中,“开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未跟生命中的任何具体事物产生过关联。关于开悟的那些教诲,也仿佛遵循一种固定的套路:先要表明开悟不可言说,然后是各种隐喻,最后坠上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开悟之不可言说,就好比蚂蚁永远听不懂老鹰在说什么,因为蚂蚁生活在二维的世界里,它无法想象三维世界的模样。
这么说来,开悟就如同机缘巧合在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冒了个头,获得了某种“超验经验”。好比一只蚂蚁不小心爬到了老鹰的脚爪上,跟着飞上了天空,才发现,哇塞,我生活的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这只蚂蚁回到地面上来,会不会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要跟小伙伴们分享呢?可能会的,但是没法说,因为蚂蚁的世界里没有描述天空的词汇,即便用蚂蚁的语言曲里拐弯地比划一下,也最多是长点儿粉,收获几缕“不明觉厉”的眼神。只有曾经也跟着某只鸟儿上过天的前辈蚂蚁才会报之以微笑,意思是“我懂你”,这叫做“以心印心”。
所以,经典里常说,真正开悟的人,是不会说自己开悟了的,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只蚂蚁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曾经开悟过,因为它分不清楚老鹰的脚爪和惯常的地面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它不能理解“老鹰”是个什么东东,更别说“飞上天”是什么意思了。它只知道忽然生起一种难以描述的奇妙的经验,至于这种经验是如何生起,如何消灭,它不知道。它可能以为是自己做梦了,走神了,幻视幻听了。有灵性追求的蚂蚁可能以为自己有慧根,或者归结为经常冥想的结果。
可惜这种感觉不能持久,回到地面上以后,它又变成一只平凡的蚂蚁了。
说不定,你和我,都是曾经开悟的人呢!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就像那只平凡的小蚂蚁一样。老子不是也说过嘛,“百姓日用而不知”。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或是听到一句话,你感觉茅塞顿开,人家说得真好,说到你心窝窝里去了。你这才意识到其实你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只是模模糊糊的,没有确切的解答。这一刻以前,世界是平庸的混沌的,这一刻闪现,世界好敞亮,事物的运作模式清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整个世界都变得亲切起来。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可能在现实中,也可能在影视里,某个人落难了,素不相识的人拔刀相助。或者相爱的人历经千难万险终得团聚。或者某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你看在眼里,心中一阵暖暖的感动。此刻你感觉世界真的充满爱,你相信众生在最深的的深处都是连着的。
这些都是开悟的经验。所谓开悟,在脑,是一种敞亮,在心,是一种感动。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钻石途径》系列的作者阿玛斯说的。
敞亮和感动,都是一种“小我”暂悬的状态,都是突破自我中心,经验到与更大的世界的连接,都是直接体验整体,整体之于局部,就是更高维度的空间。所以,这就是开悟体验。
开悟不稀罕,人的一生,是在重走人类百万年进化的历程(从受精卵到胎儿,你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过程),中间有几次开悟有啥稀奇的呢。
重要的是,开悟以后呢?
一种是,把你在开悟中见到的关于世界、人生、和你自己的“真相”践行到你的日常生活中。
另一种是,忘掉或者忽略开悟经验,重新做回那只平凡的小蚂蚁。
你的生活属于哪一种?
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意思是,颜回可以长时间驻留在“仁”的境界,其他人只是偶尔冒个泡而已。“仁”是一种开悟的境界,人人都有过,颜回认真践行了,其他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区别就在这里。
你越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开悟”中体验到的价值与真相,你就能经验到更多的开悟和更大的开悟。孟子描述了这个过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如此渐悟渐修,直到有一天,你彻悟了,也就是“了悟生死”(我理解这是经典中关于“开悟”的本义),这是大开悟。肉身未灭就已洞悉“死生”的奥秘,甚至可以坐脱立亡。
所以,开悟只是起点,精彩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