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质数的孤独》,合上书的时候,长吁了一口气。平淡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人有些爱不释手。我曾经向往那些极其华丽的辞藻,文笔优美的让人羡慕,却发现很多著作,写得不过是平淡。也许,成熟的极致就是极简主义?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亚和爱丽丝,两个人都经历了童年的创伤,走向孤独的两个极端。
马蒂亚因为贪玩弄丢了自己的妹妹而自闭,永远的背负心灵的十字架,只能在一次次自残中得到片刻的救赎;爱丽丝则是被迫学习滑雪摔断了腿,因为终身跛行而自卑,通过厌食获取“美好的”身材融入群体。
作者的文字,如旁观者,却又不置身事外,在那个暧昧的点游离,让人难以捉摸。
男女主人公从相识到懵懂的爱慕,分开,短暂的相聚,最后回归各自的生活,安静温柔的演绎着别人无法插足的惊心动魄。
其实,只要马蒂亚在其中的一个选择上不那么固执,妥协于现实,那么结局就会圆满而滥俗。然而,马蒂亚拒绝接受这个世界,他在极致的孤独中沉浮,独守一盏小灯,意识圈以外全是黑暗的死心与拒绝一切。
造成这一切的是那场幼时的事故,可是这是马蒂亚的错误吗?
那样懵懂年纪,父母将过多的爱给了智力缺陷的妹妹,马蒂亚也因此被同学歧视和孤立,他的痛苦父母没有去感知。对马蒂亚而言,他只是想偷偷丢下包袱妹妹一会儿,喘息一下,却因为这样的选择,用整个余生去还债。
《认知心理学》中说到“儿童的责任意识并未发展完整,很多行为无法判断其所造成的后果。”小小的马蒂亚在情绪的表达上,无法像成年人那样理智。而大人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长期的负面影响下,马蒂亚对妹妹产生排斥。
而类似的,近年,在开放二胎政策下,出现很多大孩排斥二孩,甚至产生一些极端行为,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父母在这个阶段究竟需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父母是孩子成长时期最重要的伙伴与引导者,正确的教育方式:公平的对待、不相互比较、均等的爱,来给大孩带来安全感,使其健康的成长。
“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则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
爱丽丝是那企图靠近的飞蛾,不顾一切的扑向马蒂亚的那盏小灯。她小心翼翼的维护着马蒂亚的一套规则,又尽力让自己在他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让人压抑而悲伤。
最终,爱丽丝的尝试失败时,似乎是对爱丽丝和马蒂亚两个孤独孩子的救赎,仿佛连我本身,也在叹息得到了解脱。
“她对着明澈的天空微笑,只稍稍一使劲就自己站了起来!” 而生活中,那些内心敏感、自卑的爱丽丝,最后是否也这样走出了马蒂亚的光芒,找到自己的美丽呢?
心理学中说过:“一个人的自尊与自信,绝大多数是由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经历决定的。”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自尊需求得到满足,便会使儿童感到自信,体验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爱丽丝的童年活在父亲的梦想下,承载着父亲滑雪冠军梦,却在一次训练中跌下山谷,造成终身残疾。她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只是在一声声的喝斥中让她更多的训练。如果他听到爱丽丝的抗议,听到她不愿意喝那杯牛奶的诉求,甚至听到她想要在训练前上个厕所的小小请求,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
故事将悲伤放大,爱丽丝的痛苦灼伤现实。生活中,家长趋之若鹜的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无视孩子的意愿,而孩子们呢?他们无声的抗议被说成不听话,反抗逃避被说成不懂事。他们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倘若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她的意见,也许生活中,就没有那么多爱丽丝了。小说中的爱丽丝走了出来,那么,现实中的爱丽丝呢?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