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纯系列
话说迎接党的十八大可不只是开开会那么简单,按照中国特色怎么显示喜迎的热情捏?今天走在大街上,竟然看到一家服装店以庆祝十八大为由头打折促销……这是我见过革命热情最高涨的商家了……
话题回到实习中的保纯吧,宣传部在报纸上专门开辟一席之地,用于发表“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系列报道,其方式是到街道、乡镇或是单位这样的“点”上去,赞美一下他们的优秀表现,宣扬一下他们准备好的先进事迹,这就是所谓典型吧。
我老师只带我见识过一次“保纯”,也就是在刚开始实习没几天的时候,去的是三孝口街道和另一个记不得名字的社区。
这不仅是我第一次参加“保纯”报道,也是我第一次在日报见识到红包和饭桌。这两样东西我以前领教过一星半点,可那时毕竟是机缘巧合,我不能用彼时的方法来应对现下的情况,于是我只得表现出从没遇到这两样东西的无措去得知眼前这位老师的态度。我想起第一次带我接触红包和饭桌的记者是皖江的一位学长,虽然只有一次,但跟他两天的收获远大于呆在另一个破办公室和机房两个月的所得,他面对红包一物“有所取有所不取”的做法让我很是尊敬,如果他言行合一的话。他在饭桌上总提醒我主动向领导举杯,这让我有些反感,即使我知道此他并非出于恶意。
第一次之后,很多“保纯”我就不再参与了。应该是有诸多不便吧,我老师告诉我因为车子坐不下,宣传处领导便不让再带实习生了。
其实,我隐隐感到“诸多不便”多少和红包、吃饭两者有关,到“点”上去,一般不会空手而归。我不否认红包这玩意对实习生们的诱惑,或者说对整个记者群体的诱惑,在自己的原则下,谁会和钱有仇吗?至于吃饭,我的原则是绝不喝酒,以饱为准。除此之外,我学了几句饭桌上的客套话,用于和那些初次谋面但不复再见的肉食者们寒暄。不过,我至今还没有机会遇到可以彰显职业操守的“有所取有所不取”的选择,所以我没有资格标榜自己高尚,又或许我根本并不高尚,现在我不知道,但总有一天会分辨得出。
再讲讲“保纯”的写稿吧。一般会先发给记者“点”上面相关情况的材料,记者自行选择报道的新闻点,这时,一篇稿子的大概框架就应该成型了。只要主题明确了,文字组合的消遣就容易多了,接下来是有针对性的采访,获取的信息,用于充实稿件的细枝末节,再参考参考材料,大功即可告成了。
九月中下旬的时候,因为我老师实在脱不开身,我自己又去“保纯”过一次,那次写稿就是这么干的。
当然,这是我实战加书面、理论加实践总结出来的,说起来好简单,开始的时候没少愁眉苦脸的纠结:既要脱离程序稿的模式化,又要保持党报的特征,既要弘扬主题,又要有生动的情节,既要严肃权威,又要活泼有可读性……写了改、改了写、再改再写,怎一个麻烦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