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00,9-9-4,万章章句上,9-4》
【"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戊寅日,闰六月廿八,2017年8月19日星期六。
自好,是自爱其身,也就是说,人对自身的名誉有保护本能,有的人丧失了执行"自好"的意志和能力,只要名利不要脸甚至不要命;而有的人则仍保持着执行"自好"的意志和能力。主要是意志。这样的人被孟子称为"乡党自好者"。
上一节讲了百里奚的过人之识,对于虞公,他一句话不讲,转身就走,为什么?有的人能听劝,那是修养了很大,很大,很大的胸襟,这一点,对于有志于做领导者的人而言,特别重要,对领导人而言,这是必须的、乃至于"唯一"的资质修养,即清静和平淡。《人物志》指出,主德平淡,而后十二才各得其位,各施其能。
平淡的话题,让我不自觉地回味我师父的为人。师父绝少抛头露脸,"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才施教,指导发挥",正是我师写照。这种平淡是大平淡。
平淡不是指脾气好性格柔,那是娘炮,不是领导者。我师父的性格是高昂的雄劲的,有些时候甚至是火爆的,却是真正的"主德平淡"!
虞公显然不具有领导人的资质和修养。
他属于命好德薄的类型,命好是指生在帝王家,时候到了就坐上高人一等的尊贵地位上,德薄是指人性贪婪的弱点同样会蒙蔽锦衣美食人的双眼。没发作时相安无事,一旦发作暴露则一样坠入覆顶之灾。
无论贫富贵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需要不断地决策,前因生后果,后果促前因,最终,日日不断的积累,汇聚在一些重要节点爆发为重大的现实。重大到什么程度?决定人生的程度。生死存亡成败荣辱,都在这一刻,不可逆的,决定性的。
所以,谏与不谏,也看面对的领导人是不是虞公类型,如果一个领导人表现出主观意识太强的时候,是个人就会像百里奚一样。闭嘴。走人。
"说服",是一个伪真理。没有人是靠说而能服的。所以,几千年来的圣贤之学一直反对"巧言",本质就是反对"说服理论"。
改变必定是源自每个人自身灵魂的转向,故有"唯有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一说。
关于《人物志》,稍微展开一点说明。本书作者是刘劭(音少,shao4),本书是一部开启了魏晋一代学术方向的巨著。现在很多人开口闭口"魏晋风度",好像不明觉厉的样子,如果没有深研《人物志》而言"魏晋风度",那,就是个骗子。
这一节,孟子用推理论证的方法,驳斥以下这个谣言:"百里奚自卖其身,靠着喂牛技术获取接近秦穆公的机会,最终成就秦国霸业的基奠之功,成为一代名相"。
孟子说,这件事情要倒过来看,关键词则是"贤"字。
贤,这个中国字内涵非常丰富,常常与"德"、"才"、"能"、"行"贯穿其中。
现在,先考察百里奚做了秦国的宰相以后的成就:他使秦穆公的意志可以贯彻到各国诸侯那里,左右他们的决策,使秦穆公的声望显赫于天下,并且,秦穆公一代奠定的基础,扎实牢靠,往后传一百年,格局不走样。
能够创建这样伟大的功业,不是贤者能做到吗?
好,以上足以论证百里奚是贤者。
那么,贤者如何成其为贤者呢?当然不只是聪明和知识,而必须以志节为根基。
一个无志者,连学业都完不成,更遑论"修身以安天下"了吧?
现在再看看那些谣言:"百里奚自卖其身,靠着喂牛技术获取接近秦穆公的机会,最终成就秦国霸业的基奠之功,成为一代名相"。这是一个普通乡下里,有点"自爱其身"意志和能力的人都不肯干的丢人现眼的丑事,凭什么逻辑说贤者肯干这事呢!
谣言止于智者。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