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99,9-9-3,万章章句上9-3》
【"知虞公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丁丑日,闰六月廿七日,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上一节通过百里奚的出身背景指出,百里奚离开虞国是迫于虞国覆顶之灾,前往秦国并非为了有利于秦国,没道理做出喂牛求主的事。
用污辱人格的事求取功名成就,比如谣言所说的"百里奚喂牛求主",一则干不出大事,二则呢,凡是能干出他那样大事的人,绝不会去干污辱人格为代价换取机会。
这一节,孟子反复推理的方法,驳斥谣言。孔子"不辩污",孟子却"不得不辩",也是时代形势、任务和际遇不同而已,但两人的目的都在正心。
孟子说,百里奚至少在四个方面表现出不可遮掩的智慧,这样智慧的人是否会干出污辱自身人格求取功名的事呢?通过这四方面的行迹即可一目了然。
1,离开还是留下,这种出处大节,只有智者能准确把握。百里奚知虞公不会听从劝告,脱身去了秦国,当时已经七十岁了。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百里奚七十岁,阅世既久,同样,对事情的本质看得深刻而明白,而像喂牛求主这种自污人格的事,又是这样的显然易见,如果说以百里奚的老成和智慧,不知这是可耻的事,可能吗?
2,当说则说,说也没用就闭嘴不说,这是语默之宜,这是智慧的人才能依此执行的事。百里奚看到虞公被宝物的赌赂蒙蔽了双眼,心神已不为理智作主,这时候劝告是听不进的,所以他选择了沉默不语。该闭嘴就闭嘴。如果不是对人性具备精微的把握之明,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每天都可以看到,人们以表达为要事能事,不停的说、说、说。然并卵。不懂语默之宜。很可怜。
回头再看百里奚的当默则默就知道这是智慧,也是能掌控自己行为的人。
3,明白离开和到达的时机,这是去就之分,这是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位的。百里奚看到虞公即将被灭国亡身,不做无谓的赴难,选择先行离开即将降临巨大灾祸的死地,这是该走就走,可行则行,如果不懂得保身智慧的人是做不到的。
4,衰废或振兴的时机,这是废兴之机,这种宏大事业所需的眼光,若非智慧,必无此识力。当时,百里奚离开虞国后来到秦国,被秦穆公举用,百里奚一眼看出秦穆公是一个能干成大事的领导者,这和孟子第一次见梁惠王后就说:"望之而不似人君"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一种识力,是阅世积淀和学养识见汇合而成的智慧光芒。百里奚果断接受任命,这是可仕则仕,具备选择领导人的智慧,才能做得到。
综合上述四点,反映了百里奚深沉明睿的智慧,而智慧必然深蓄着定见,《大学》里讲的"止定静安虑得"的定见。
然而,喂牛求主这种事,稍微有点礼义廉耻的人都不屑于做,现在却说这样一位智者干了这件事,可能吗?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