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了《教学110:小学数学主流话题疑难问题透析》这本书。从教二十余年,教学中曾遇到许多疑难问题,这本书恰好可以及时解惑,于是我利用暑假认真学习了此书。
本书由《福建教育》编辑部副主任兼数学编辑钟建林主编,内容系作者与众多特级教师、一线名教师网络教学研讨形成的宝贵文字资料,他们在线交流小学数学主流引领学情研究”,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流话题:名师引领理性深刻”。
这一部分分别从“理念、教学研究、学情研究”三方面交流和阐述。众多名师针对老师们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时,在践行新理念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专业引领,为老师们提供了具有专业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感觉颇为受益。尤其是钟麒生老师的《数学本质在教学中的体现》、徐斌老师的《计算教学:关键要处理好主要矛盾》、林至元老师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方式》、王永老师的《在纵向与横向中前行》等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感触很深,希望在教学中能学以致用,有所体现。
第二部分“疑难问题:以题说理深入浅出”。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数学专业的训练,有的甚至连数学专业教育都没有接受过,其存在的知识缺陷是必然的。各级各类的培训除了通识培训、理念引导、课题研讨、教学案例分析外,还应增加一些对具体数学知识点的研讨,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加专业功底。”
《教学110》的“疑难问题”这一部分是让我能直接看到现实受益的一部分,也是我重点读了再读,想彻底理解、明白、运用的一部分。如果说第一部分的名师引领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理念家园,那么第二部分的疑难问题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圣地,问题工厂。这里汇集了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的问题,并进行了解疑答惑。解答时,既综合考虑了各种典型的观点,对具体问题进行解答,又适当挖掘其教学价值,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还着力提升其思维价值。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颇深。
感悟一:有感于张兴华的有效学习
特级教师张兴华把有效学习作为永远的追求,他用朴素、真切的语言阐述了什么是有效学习及如何实施有效学习。厘清了我对于有效学习的认识,帮助我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学生指明路径。
1.正确认识何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侧重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本身不分优劣好坏,用好了为有效,用不好为无效。如何选择和使用何种学习方式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来决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教师通过清晰、精当、深刻的讲解,学生通过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教师讲解内容相互作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发现式学习的优势在于通过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实验、研究、发现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两种学习方式,实际教学中应改变机械地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要认识到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多情况下是交融并用的。
2.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有效学习
在教学中落实有效学生,让学生受益,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有效学习?首先是重视交流,学生在利用已有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得到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模糊性、多义性等特征,教师组织他们借助数学交流,与同学之间彼此经验分享、方法互换实现求同存异、自我纠正,从而对知识有辩证的认识,到达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不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是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环节,而弱化了“合作交流”环节,教学中只是“形而上”的组织小组活动,重视的不是结果只是形式,或是也重视结果但由于操作不当没有找到操作的要点,导致收效甚微,前一环节没有任何问题,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的也很到位,但应认识到学生发现的不一致性和零散性,必须通过交流环节来加以“中和”,忽视或弱视数学交流则会导致数学课堂多研究教材和学生,慢慢进步。
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深入学习的知识,尤其是“疑难问题”这一部分的解答知识,我试图努力的理解并记住,但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好。在今后,这本书会成为我的数学工具书之一,我会常翻阅,多理解,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