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觉是两乡,何曾是两乡
王勃的《秋江送别•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归舟归骑俨成行”他明明是一个送行的人,可为什么偏偏看到的都是归来的人呢?如果你也在车站送过人,就知道这个感觉了。车站有来有往,有欢喜有悲伤,正是因为有人团圆,分别的伤感才格外明显。这是对照、是映衬。用快乐的场景来表达悲伤的感情,悲哀的程度会更深。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的那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江南江北互相望”,其实也没有很多,不过是隔了一条江而已。朋友坐船渡过江。到了对岸,他回头看看我,我在这里看着他。
“谁谓波澜才一水”,他说你怎么能说这只是一条窄窄的江呢?这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已觉山川是两乡”,我觉得江这边的山,和江那边的山,已经不在一个地方了,是两个世界了。其实一条江的实际距离能有多宽呢?这是心理上的距离而已。
我们再来把王勃的诗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做一个比较: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被贬到湖南,做了龙标尉。他送朋友离开,朋友要去武冈,武冈也在湖南境内。王昌龄说不要紧,你顺江而下,我们一水相连,我们共享这一江水,我们共享两岸的青山,共享云,共享雨,晚上还可以共享一个月亮。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怎么能说是分开了呢?
这是一首乐观的送别诗,其实唐代这类诗很多,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我即便天各一方,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我们也就还会像邻居一样。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不要怕,未来的路上没有我陪你,肯定还会有别人来陪你。你还会有新的朋友。
我们同在一片月光下,所以也不能算是分开,可是送人走哪有不悲伤的呢?我的乐观,只是不想让你和我一同悲伤而已,我们共享一轮明月,也就只能共享一轮明月了。
虽然我告诉你“明月何曾是两乡”,我说“莫愁前路无知己”,我说“天涯若比邻”,可是这个世界上的分别哪有那么轻松。其实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分别之后“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预先支取的思念
上个部分说的是距离问题,这个部分,来谈一谈时间问题。之前在讲《锦瑟》的时候说过,一个敏感的诗人,不仅会关注到现在的自己,更会关注到过去、未来的自己。他会把时间线延长,已有的人生经验加上敏感的个性会让诗人提前想到未来发生的事情。王昌龄的《送魏二》就是这种: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橘柚香”说明了时间是秋天,地点江楼上。在江楼上,两个人喝醉酒,你一杯我一杯。喝完酒就要分别了,两个人从楼上下来互相告别。上船之后,风也来了,雨也来了。温度是凉的,情绪也是。
王昌龄想象着船开走了以后,在某个晚上,朋友的船停在湘江边上,听着两岸的猿声。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的叫声总是会让人感到凄凉。
诗人想象朋友在江上,一个人在舟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醒来睡着都是猿声,悲凉感始终环绕。朋友去哪里了,自己的心也跟着去了。而在那样的夜晚,诗人也会回想起两个人今天分别的场景。而时间的延长,并不仅仅是时间的本身,它意味着情感的延长,意味着关切的目光一直望向未来。
戴叔伦有一首类似的诗《别郑谷》:
朝阳斋前桃李树,手栽清荫接比邻。
明年此地看花搭,愁向东风忆故人。
他在这里栽了桃树、李树,现在已经绿叶成荫,明年就要开花了。他想到明年开花的那一刻,他看到开花后,又会回想起自己和郑谷今天在这里分别。这也是一首预想未来回忆现在的时间结构。
这种结构最有名的诗就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想象未来有一天我们共剪西窗烛,我们在西窗下回忆今天这个听雨的夜晚。
古诗里面的时间是复杂的,尤其是唐诗。诗人描述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物理上的时间,而且心理上的时间,是一个情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