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使婴儿也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带入学习情境(learning setting)o 他们走进的世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James, 1890),不是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 重要的场所。相反,婴儿的大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字的基本概念、物理特 征,以及静态和动态物体的运动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现代学习观就是人们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
【解读】这里的主题是“已有经验”。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我最近几年才开始觉得必须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名师的课你不能照搬到你的课堂来的原因,因为学习的主体人不同。
很喜欢举的“鱼就是鱼”这个例子:
鱼就是鱼(Lionni, 1970)讲的是,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 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 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 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这个故事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 每一样东西的描述所创作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 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 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
所以,我们如果多去重视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他已经明白了什么,已经有相关的哪些知识或经验,能够有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否则,那成长都是教师自以为是的成长。
2)有许多证据表明,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解读】这一条和第一条其实说的一回事,为什么我要单列出来呢?一是表示强调,二是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的重要性。这个时候就是老师发挥他的专业知识的时候。
我们现在在教学中,比较喜欢用“学力单”做一个前测,我最喜欢看每个学生掌握到了什么程度,然后通过小组分享又有什么收获,最后通过全班分享,达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的。只是,在分层教学上,还是显得弱化了一些。
3)第一位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完成作业;通过他的监督、检査学生所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来达到这个目标。他的重点在于活动,从过时的作业到最流行的太空时代项目等任何一种活动。第二位教师对学生开展活动时所学到的内容负责。第三位教师也不例外,但是他增加了学习目标一不断地把更多的 学习过程交给学生。
【解读】这里呈现了三位老师的不同做法,粗看,差别不大,但时间久了,在学生身上就会呈现出来。我们的老师一开始基本都处于第一位老师的的地步,随着经验的累加,越来越多的老师会走向第二位老师的境界,但最终要达到地三位老师的境界,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舍”,在学生身上才会有更多的“得”。比如老师少讲,班级营造暴露学生问题的氛围,营造学生愿意分享的氛围,给主题,让学生主动探究,老师只是搭梯子,给平台,这样常此下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我们需要他掌握的知识。
所谓“为未来而教”也有这个道理。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