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冒牌者综合征”。这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苏珊娜(Suzanne A. Imes)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这个综合征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自我否定倾向。今天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些这个概念的知识点;
心理学家们研究认为,这种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在过度的夸赞中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另一种是因为在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儿时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被告知那只是侥幸。这两种极端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并通过生命中经历的“阶段性仪式”触发自我怀疑。
当我们拥有这种心理状态时,会影响到我们客观地准确地审视自己。比如,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过度准备。即便事后成功了,也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做了很多准备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才做到的;2、无止境拖延。面对任务行动不断滞后,即便任务完成了,也会觉得是暂时的运气帮助了自己,忽视自己自身的能力。
这些心理反应,长期积累下来会对自身发展和成长产生恶性循环的影响,那如何打破这种心理魔咒呢?
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要刻意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增强客观了解。具体方法包括:1、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取代那些时不时冒出来的负面想法;2、即使微小的成就、进步、提升,也用白字黑字记录下来,时常翻看;3、增加沟通,去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并相信他们对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