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我们认识世界,最终是脑袋里显现出来的,我脑袋中显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我要回到那个地方去,回到现象在意识中的对象上去,那么这个对象是什么?
对象有可能存在,有可能不存在。因为你看未来的母亲,存在吗?
这个意识上可以显现出来,但是它事实上现实还不存在,但是不管怎么认识,他认为到最终都是在意识当中去认识的。
所以他把认识现象,外部的东西不管了,我只管我脑袋里显现什么东西。
一旦哲学通过直觉描述了意识到的现象,那就能描述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从而获得绝对的真理,成为真正的严格科学的哲学。
你看现象学当中讲,有一个人,人有一个大脑,大脑里面有一个东西显现着,就是通过大脑来描述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有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结构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就是要把我这个结构描绘出来,我也要把这个结构对应的对象的结构描绘出来。
那么这种纯粹描绘要注意什么问题?作为严格科学哲学的现象学,其研究对象是纯粹意识,既不依赖于个别人的经验,又寓于人之中的必然的客观的意识结构,以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这句话是说如果自然科学的话,我个人描绘的话,是以我个人的经验为基础去描绘的。
那么他认为作为严格科学去描绘什么呢?
我去描绘,但是实际上是没有个人经验在里面的,就是把我个人的因素全部排掉了,就是一种纯粹意识,是一种纯粹意识来描绘那个对象,这种纯粹意识和我个人已经没有关系了。
虽然这种意识在我头脑里运作着,这个运作完了以后,和我个人没有关系了。我把那个对象整个描绘出来了,把他描绘完了以后又同我个人没关系,这个叫纯粹意识的描绘。
这个很难理解,之所以很难理解,是因为做不到。
就好像你能认识这个世界,要用头脑去认识,但是这个头脑不是你的头脑,就好像有一个上帝的头脑去研究对象,用上帝的眼光把这些东西都描绘出来,结果呢,任何人描绘这个东西看到这个东西都是一样的,他所谓的客观,你对世界认识完了以后,对普遍的人不仅仅是我个人,所有人共同的东西都是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是我用纯粹意识描绘的,这个纯粹意识和我个人经验已经没有了,我就好像变成了一个抽象人一样,用这样一个思路来描绘,这样一来,你说客观吧。
在观察的时候你把你所有个人的经验的,都掏空了,用一种非常纯粹的意识去描绘对象,这个实际上是理想化的,很难做到的。
为什么不客观?
是因为你用你的知识储备以后再去观察造成的,就好像这个小孩是你生的,你就越看这个小孩你就越喜欢,为什么,因为你生的。
你把你个人的情感全都投进去了,现在要怎么做呢?
把你身上那个投入那个感觉全部去掉,然后你去看那个小孩,那肯定客观呀,把我个人所有的感情的要素,经验的要素,知识的要素全都抛掉了,然后以纯粹意识去注意这个对象,然后这个纯粹意识就是不依赖于个别人的经验。个人经验掏空了没了,但是大脑还存在着,你没大脑的话,纯粹意识也没了,就是大脑你还要有,但这个大脑不是你的大脑,是一个很客观的大脑,这个很客观的大脑把你过去的所有东西都抛掉了,用这个纯粹的意识来看这个纯粹对象,以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这样看起来整个本质的结构是一个很纯粹的结构了,因为看到的东西不是你看到的,是人看到的,但这个人那不是你个人,是一个人的纯粹意识,描绘出来的东西。
这个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大的难点,你把这个理解了,他所说的所有东西都能理解。
那这个数学家出身的哲学家,想象的东西确实和一般人想象的是不一样的。
哲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不是说自然科学我做了一个实验以后,成功了正确了我就是英雄,但是哲学家的话,有些往往是失败的,甚至被批判的,但是他在历史上也是英雄,也就留下来了。
因为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一般人想不出来这个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来了,先不要管它可能不可能,但是这个想象力和想法是新的。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人类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我们能够去描绘一个纯粹客观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纯粹的意识构造出来的纯粹客观的对象,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所以说人类的发展,有时候问题比答案远远重要。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所欠缺的思维方式,只注重解决问题,不注重创造发明问题。
胡塞尔的这个现象学,困倒了不少专业搞哲学的人,很多大学教授讲都讲不通,当然能够讲出来的人家也听不懂,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所讨论的东西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也曾困扰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所好的是,我现在搞明白了。
因为它所表达的这个纯粹意识,很难用语言去表白的,你说怎么表达,这个思想很怪的,这是什么意思?
回到主观性中去寻求客观真理,理论依据主要是意向性学说。主观是纯粹意识,为什么客观,因为个人被掏空了,你如果是纯粹意识看到的话,另外一个人如果也是纯粹意识看到的话,那你们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
因为你用了你的经验去看,和另一个人用了他的经验去看,同一个东西,那得到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客观性就很难保证,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最难懂的地方。
然后胡塞尔又发展了他的意向性学说。
什么是意向性?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为目的,意图,指向。
把他重新引进哲学和心理学的是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在1874年他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中提出,心理意识现象与心理元素的区别,就在于意向性。
他认为理解心理的共同特征,它总是指向某种对象,意识就是一种指向活动,正是这种活动和意识发生关系,并使意识和对象相适应,意识的对象虽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但依赖于它为主体感受的可能性。
什么是意识?就是说心理学有一个问题,你这个意识是有意向的,你别说我的意识没对象,这还叫意识吗?你看我看到一个东西存在着,这个东西,那这就是我的意向。
心理学就有这个特点,是人想到了那个东西,当然想到的那个东西有可能不存在,但是对象还存在。
比如说具体的事物是存在的,逻辑的对象是抽象的,还有可能是道德上的价值,当然还有什么可能呢,比如说未来的母亲,盼望的孩子,被称为盼望的实在的个体等等。
未来的儿子不存在,但是你的意向可以指向他,他把意向性的概念拿过来了,胡塞尔接受并发挥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认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把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加以区分,认为意识活动就是意向性或指向性。
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纯粹意识的有机因素,两者不可分割。
就是你的脑袋里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连着一起的,你说我的意识在活动,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你在意识什么?你意识里面想啊想,总有一个对象在里面。
由于意识活动有指向性,他总是有所构造,所以他处于主要的决定的方面。
它的构造,实际上那个意向是构造出来的,有个指向在那里,这个指向其实就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所提到的反映,你看有个瓶子反映在我头脑里了,是外面反映过来的。
而他的哲学里面的特点唯心主义比较浓,他是从意向那个地方来构造出来的,就像脑子里有个探照灯先探照出去,然后照亮了,瓶子处于我照亮的范围之内,于是瓶子出现了,就是这个主体的意识特别强。
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搞科研,我有这样一个经验,很多人没有主体概念,陷入繁复的细节之中,这样一个人就很难成长了,我现在就很容易搞了,大致的框架和方向确定下来,把几个大的模块列出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点,剩下的只不过是细节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搞,从宏观上去把握,软件开发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我在想如果你做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不断的锻炼,就像我们读书阶段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纪律按部就班,听着老师讲,然后基本上没什么批判性,然后上课做作业,这也是必要的,这是在慢慢积累能力。
但是,你如果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这个时候没人能指点了你,这个时候就完全靠你自己的导向能力了,你几条思路出来之后马上就可以觉得哪条路可以走,有几条思路,然后通过论证选择,哪条路是最优化的,但是这个能力是很难培养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最要命的是有些人压根方向性的问题就把握不住。
这个东西拿不出来,不知道你的方向在哪里,你的人生还怎么发展?
我过去看书有一个习惯,我的脑袋里如果没有框框的话,如果不能从宏观上去把握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一本书是很难读懂的,你说你拼命的读读读,读什么?你能得到什么?看完了还是白看,因为没有把握住它的主旨思想,但是如果我头脑里有个结构的话,这本书就很容易读懂,其实这个时刻是你在读书还是书在读你已经搞不清了,这个概念其实就是现象学对我的启发。
有时候你知道这个无非就是那个结构,这个结构理解了以后,你再去读,非常的清楚,但是这个头脑中的结构建立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写作思考实践的习惯很难建立的。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框框去读书,那肯定是瞎读。
比如说文科的读书,理论的上讲,应该把人类文化所有的书都要读过,可是人类文化的书,你就是读几百年你也读不完,那你怎么办?
不管你学历有多高,就靠你上学的那几年能读几本书?何况读着读着大部分都要忘了,其实读不了几本书,但是如果你头脑里有一个大的框框的话,就相当于有一个探照灯一下照出去以后,整个网状形,层次形的结构出现了,我可以把我思想结合比较紧密的,那个网里面的东西全部罩住了,一网打进来。
打进来以后还有几个骨干性的东西在那里,再筛选一部分,形成一些核心的东西,然后再在核心的东西里面再筛选,那你整体框架就出来了,你比如我对哲学最后就总结为老子,庄子,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
当然我对我的专业计算机,也是有这样一个骨干,文学,心理学等等也是,有这样一个结构在里面,我就可以把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归纳到我的知识体系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再怎么聪明,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你能把你感兴趣的觉得重要的,在头脑中形成框框就很了不起了,一般人远远做不到,这已经是很庞杂的知识了。
文科里面这么多知识,现在教育系统怎么教育呢,就是让学生去背,你这样背下去,你能背多少东西?这么个背法,这帮小孩很可怜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头脑里面的框框,我的经验是一个领域有几个思想,几个思想中有几个关键词,你把那几个关键词彻底的理解了,基本上也就通了。
包括老师判卷子,他不会把你卷子从头到尾看得很仔细,要不然会累死的。他一看两个关键词在那里,下面又有几个关键词,六个关键词看完之后就知道你在写什么,你的分马上就出来了。
这个就是逻辑的构造。
那么意识活动里面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着,我刚才是发挥了,当然,胡塞尔的思想不仅仅是说我说的那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