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硬功夫,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不少人认为,日记是私密性写作,修改并非必须。但日记也是文章,写日记也可能有失误,基于此写日记也是应该检查错误并改正错误。特别是日记的生命是真实,而且日记保存下来就可能具备一定史料价值。为了确保日记的史料价值,日记的记录者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确保所记录事实应该尽可能做到真实准确,也就是说写完日记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校对和修正。如果需要对外分享或正式发表还应该根据出版的要求和受众的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必要时进行简化或进行附注说明。
1、主席帮女儿同学改日记
1958年6月,陕西人民出版社破天荒为北京实验中学的女学生王桂芹出版了一本书。要知道那可是发生在新中国建国不到十年的时候。就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出书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王桂芹是北京市实验中学高二学生,1957年暑假期间回到河北省阜平县乡下的母亲家里,参加热火朝天的农业劳动和社会实践,住了半个月,她把这段不寻常的生活记入日记。开学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日记被同班同学李敏带回家被主席看到,日理万机的老人家不仅一字字读过,还专门写条子要求李敏、李讷姐妹俩分别都要读两遍。主席像老师一样逐句给她批阅了,不但修改了错别字,还留下了批语。在这份长达万言的日记上,亲笔画圈的地方有27处,其中连画三个圈的有19处,表示非常赞许和肯定。主席还欣然命笔,用潇洒自如的草体批示:“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另明确批示:“此文可在报上发表。”
在主席的督促下,王桂芹认真抄写了主席修改过的14篇日记,并向一家报社投稿并写了一封简信作了说明,但是稿件却被无情地退了回来。主席知道后,又让李敏捎话叫王桂芹将稿件送到《中国青年》杂志社,杂志社还请王桂芹带着主席批改过的日记原件到杂志社。为此,正式发表时增加了编者按。
1958年第四期《中国青年》杂志开篇正式刊出这份洋溢着时代精神,充满着青春气息的中学生《假期回乡日记》。当年6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单行本,首发7万册。很多省市还将日记编入中小学语文和师范学校语文教材或补充教材。
王桂芹的《假期回乡日记》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心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改变了人生命运。著名的日记狂人寇广生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坚持写日记60多年,萌生为日记安家建日记博物馆的梦想并在河南洛阳和河北保定两个地方付诸行动变成现实。
2、六博士之父为孩子改日记
祖籍苏州市的吴逢祥,1947年从大陆迁到台湾,一共养育了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培养出了八个硕士,六个博士。在台湾素有“博士之家”、“天才家庭”之美誉。老大吴经国,在北京审奥时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曾投下支持北京的关键一票。
吴爸爸培养孩子秘诀是什么呢?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2007年5月20日《缘分》栏目请来了吴家老三吴建国和程树芬夫妇,讲述了父亲的育子之道。竟然与日记密切相关,这里选取其中一段对话:
主持人:我听说你小的时候,父亲让你们每天写日记,他每周给你们审批。
吴建国:他不是每周审批,他每天审批。今天写完了,把日记本放在他的书桌上面,那时候我的父亲非常忙,在政府部门工作,每天回来都到半夜了,但是第二天一早他又要去上班,我们要上学,所以他就让我们每个孩子有两本日记本。
两本日记本的目的在哪里?我今天把这个日记写好了,放在书桌上面,把日记本带到办公室,中午休息的时候,帮我们改,我们的日记都被改的体无完肤,用词不对,用红笔都改出来。第二天中午改完以后,晚上他下班以后再带回家,可是他回家的时候我们又睡觉了,那我们就用第二本日记本,把第二天的日记也好,然后放到他的书桌,他把改好的日记本带回来,我们第三天再用改好的日记本写。我今天回想,我虽然是学理工科的,学科技方面的,但是还能写的文章,文笔还算流利,都是归功于小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父母的要求,我们养成一个习惯,而且天天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