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期朋友圈
十一岁左右,我有了第一群可以脱离家长单独出去玩的小伙伴。
我们拉着猎狗爬山围追野兔,我们在一潭山泉里摸鱼捉虾,我们偷路边蚕豆用剥皮的桑树枝串着烤着吃,我们赤脚顺着溪流前进,搬开石头把螃蟹装进竹楼里。
我们有男生有女生,我们可以一玩玩一整天,不再担心父母会随时召唤,也不用计算是不是到吃饭的时间了,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去哪个同学家里蹭饭或是自己动手做。
十三岁左右,我有了第一群闺蜜。
我们在一起无话不谈,我们会随时分享哪个帅气男孩的眼神,八卦哪个讨厌女孩的糗事,我们放学一起回家,周末一起去镇上那头补课,我们会一起逛街,帮对方参考穿裙子还是牛仔裤。
我们都是女生,那时候家里都有了电话,对方的电话号码记得跟家里的一样熟,约好时间地点,跟爸妈报告一下,申请一点经费,就可以出去开心的玩了。
十五岁那年,我的一个闺蜜团队里面出现了两个男生。
然后我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男生女生之间有了复杂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喜欢来得突然又猛烈,他喜欢她,她喜欢另一个他,而他又喜欢别的她,她又喜欢第一个他……
我好像跟他们都是好朋友,又好像都不是最好的朋友。出去玩都会叫上我,可是每次聚会,我都会发现他们在聊很多我私底下都没有参与过的话题。
过了一年,我们各自去了不同的高中,从个别依然是闺蜜的女友那里得知,毕业后他与她、他与她,分别成了男女朋友,而我们却再也没联系过……
十七岁那年,我住校了,我和几个舍友亦是我的同桌或邻桌们,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24小时在一起。
我们一起早起跑步,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写作业,一起讨论功课,一起做课外读物,一起打球,一起洗衣服,一起逃课,一起逛街,一起谈论男生,一起谈论未来。
我们似乎目标一致,节奏一致,对事物的看法一致,甚至学习成绩都相差无几。当然,到现在她们依然是我最合拍的朋友,尽管我们几年才能见上一面,但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彼此一个信息 一个眼神,就会有近似融化的温暖和默契。
十九岁那年,我交了一个男朋友。
对当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爸妈和奶奶的厨艺实在太棒了!每周日我们都会收到两份一模一样的丰富晚餐,精致的保温桶,温暖可口的饭菜。通常都是我最喜欢的顿猪蹄!
他对我最明显的照顾就是帮我处理生活上的琐事,我对他最严厉的关心就是督促学习。我们没有金钱上的牵扯,绝对不用对方的,也绝不浪费一分钱。我们也没有脱离学校单独约会,高三了,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
我们一起设定高考目标,他温柔心细,帮助我寻找疏忽的地方,我勤奋敏锐,给他制定严苛的学习计划,也许我们就是找到了一个异性的好搭档。
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最亲密的同龄朋友圈和这些圈子的转变,在这些圈子里我享受到了很多关心、关注、爱与被爱,我们彼此平等且尊重对方。我们交换知识,交换想法,交换眼界,我们在相互的往来中探索成长,我们也都成了对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我们对彼此都很重要。
青春期的圈子模型
青春期的圈子分为两个概念,小团体和大群体。
小团体是指由2-12名同龄个体(通常为同性)组成的小圈子,平均为五六个人,他们在一起可能是为了一同参加某种日常活动(比如,学校的足球队或者经常一起学习的学生),也有可能只是出于友谊(比如天天在一起吃午饭或者住在一个小区一起回家)。
大群体是由志趣相投的一群青少年组成的,他们可能并不承认彼此之间是朋友关系,或者也没有太多时间交流。比如学霸、学渣,文艺青年、体育达人。
与小团体不同的是,大群体的作用并不是让青少年在其中建立起友谊或者亲密关系,而是主要体现在:定位青少年在学校中所处的社交阶层;让青少年进行分流;以及提供崇尚某种生活方式的环境。
上面所诉我的朋友圈,表现的就是我周围的小团体,小团体有其固定的演变的过程。青春早期,青少年活动都是围绕着同性的小团体进行的。随后,男孩女孩开始对异性感兴趣,相互之间的小团体开始有了互动。接着,男孩女孩开始组成男女混合的小团体。最后,在青春末期,圈子开始分化,有的男孩女孩开始成双成对的从团体中分离出来。
青少年的同龄人大群体也会发生变化。当青少年的认知心理逐渐成熟,对大群体的定义也将更加抽象而全面,同时青少年也会更清晰的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随着更全面的认知,大群体的结构会进一步分化,各层级之间会相互渗透,这也使得青少年能有更多的机会改变自己所处的大群体并且稳固自己的地位。
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青少年从团体里获得的养分,群体对成员的标准也都是各有不同的,如果能提前有意识的干预或是提升自己,使之更符合具有高营养的团队要求,将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建立优质同龄人圈子并获得欢迎
对已经渡过青春期的人来讲,这个阶段也许自然而然的就这么过来了,仿佛什么结果,什么影响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一切就是自然发展而来。
其实青春期的同龄人朋友圈以及青少年在团中受欢迎的程度,是可以去选择,可以去建设的,作为一个旁观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父母,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1、帮助孩子构建自己的朋友圈
青春早期的小团体往往受到环境限制较多,少年们的朋友几乎都是同学、邻居、亲戚或是父母朋友的孩子。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父母可以帮助青少年选择和构建自己的小团体。
组织家庭活动是个见效快又易行的方法,父母可以主动去邀请目标孩子的家庭进行家庭活动,野餐、运动、生日会等等。也许他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接触的机会,那么没关系,父母可以创造机会。
在我家的小区里,前两天就有一位非常聪明的母亲,她的孩子是中外混血儿,全家刚搬到我们小区不久,孩子不认识任何人,甚至交流都困难,因为他只会说英文。母亲就想了一个办法,星期六她和男孩儿把各种各样的玩具都带到了小区广场,摆在地上让所有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们看到那么多玩具非常开心,很自然的凑在一块儿,开始讨论、游戏。看着大家都喜欢他的玩具,小男孩也非常兴奋,每过来一个孩子他都热情的跑过去,连比带划的用英文聊天。几天之后,小男孩就成了小区里的小明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2、提高社交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相信,不受欢迎的青少年缺乏一些社交技巧和社会常识来让他们变得受欢迎。
提升社交能力可以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力,还包括一些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第二种是让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在专业人士的陪护下和受欢迎的青少年一起参加集体活动。青少年会逐渐具备反思和自我探索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对比中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差别,提高自我概念和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第三种是改善青少年的认知,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青少年不受欢迎的行为背后,往往就是由于他们对遇见事情的归因产生偏差引起的。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纠正归因偏差,会减少不受欢迎的行为。
3、培养优秀的品质
统计发现最受人欢迎的品质包括善良、诚信和勇气,父母必须告之并训练青少年的这三项优秀的品质,没有人会不欢迎这三项品质的。
要想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家长首先就得以身作则,自己要做好拥有优秀品质的表率。并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创造孩子的社会认同感。另外,要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氛围。
除了家庭的耳濡目染之外,最常见的,可以积极各类团体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素质拓展、夏令营等等,都可以促进优秀品质的增长。
4、开发特点,拥有特长和独特的地方
青少年还容易被与众不同的人吸引眼球并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好感。比如帅气却不怪异的发型,能够在公共场合表演小提琴,篮球比赛总是冠军,大家都不会的题他却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来……
特长和特点都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的积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和坚持开发一项或两项特长,让他能够自信在同龄人面前展示,朋友们的欣赏又会反过来使他更自信更愉快。
也有许多不需要太多金钱花销的方法,比如读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比如通过练习和模仿,善于演讲,拥有骄人的口才。
5、做好顾问,随时出谋划策
青春期我们总会遇到许多的人生第一次,面对新问题,青少年缺乏成功的处理经验及成熟的思维能力,那就需要父母做好顾问额角色,与孩子们建立起平等互助的相处模式,当青少年遇到问题时,父母能及时给予出谋划策。
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朋友之间关系的时候,当孩子面对社会的不良诱惑而产生疑虑的时候,父母就要立刻出来做出指导,帮孩子们分析情况,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正确的处理事情。
但是千万不要强迫青少年完全采用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交友方面,过度地干预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很可能会让青少年做出相反的事情,用以来表达对他们限制的蔑视以及对独立的渴望。
6、接纳青少年的不一样
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层面都发生着很快的变化,并且这个阶段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要想理解青少年并与之保持共同的话题,父母必须理解并接纳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青少年拥有了自己的小团体,会逐渐从家庭里分离,与父母的联接开始减弱。但是为了让青少年更好的渡过青春期,家庭和小团体不能独立开来,父母需要主动去接纳孩子的朋友们,让小团体也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份子,足够重视同龄朋友们对青少年的影响。
要让孩子觉得他的生活是完整的,他不需要从一个世界分离出来再到另一个世界,他对朋友的选择和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父母总会在身后支持自己,这样的他会更加的无畏无惧,且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