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小说故事结构起承转合训练
《安吉堡的磨工》
长篇小说 1845
(乔治·桑 【法国】(1804-1876))
起:玛塞尔是位新寡的男爵夫人,与机械工亨利·列莫尔相爱,后者虽然深爱着玛塞尔,却不愿让她放弃金钱地位名誉委曲求全,马赛尔想到一个“也许只有她才能既不用赞美的微笑也不用怜悯的苦笑来加以考虑的”计划;
承:玛塞尔去她的领地布朗西蒙处理田产,身陷沼泽,被磨工格南·路易救起,他是暴发户布芮可南雇工,他爱上了主人的小女儿罗斯,主人坚决不同意将女儿嫁给无产业的平民,他的大女儿就是这么被逼疯的,为此路易很苦恼。布芮可南欲以25万法郎的价格收购玛塞尔的田产,好心的路易私下告诉玛塞尔,他将让急于想成为贵族的布芮可南再多掏五万法郎,来购买她的田产;
转:在布朗西蒙保护神的节日那天,众人欢庆,布芮可南却暴跳如雷,当众羞辱了路易,原来他得知了路易的计划,大发雷霆,小女儿罗斯几近崩溃的边缘。不得已,玛塞尔同意了布芮可南的条件,谁知罗斯的姐姐放火烧掉了家里的房子,将要付给玛塞尔的25万法郎化为灰烬;
合:路易却意外得老乞丐的10万法郎遗产。磨工将五万法郎还给了主人,此时布芮可南的家产焚烧殆尽,他立刻同意了罗斯和磨工的婚事,而没有财产的玛塞尔也与亨利终成眷属。
作者介绍:乔治·桑是个多产的作家,同时她也民主主义者,从一个角度讲,她可称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驱。
热爱文学的乔治·桑18岁嫁给了财产颇丰的卡西米尔·杜代凡男爵,育有一儿一女,但是丈夫生性木讷,对文学艺术更是一窍不通,27岁,乔治·桑选择与丈夫离婚。然后,带着一儿一女来到巴黎。
为了生存,她拼命写作,表达女性的诉求与命运。在她开始"为生存而写作"和后来"为表达自己而写作"之间,她的笔下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她也用自己的笔和行动,深深地介入了当时的政治,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她也追求优越生活和享乐,这些都和谐地统一在这个感情丰富漂亮女人身上。
在巴黎生活期间,乔治·桑热衷于乔装成男性出入各种公开场合,她也终没有再嫁给某个伯爵或公爵。这些不寻常的举动很快就使她成为法国文坛声名大噪的人物。
1836年之后,乔治·桑结识了一批资产阶级自由派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关注社会不公现象并创作"社会问题小说",其成就最高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康素爱萝》(1843)和《安吉堡的磨工》(1845)。
《安吉堡的磨工》小说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洁明快,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从作者虚构的故事中,也看出她对社会现实的根源缺乏理解,因而只能求助于道德来解决问题,让有产者自动放弃财产,进而消除阶级差异,实现社会平等,这显然是乔治·桑不切实际的幻想。
《安娜·卡列尼娜》
长篇小说 1875-1877
(列·托尔斯泰【俄国】(1828- 1910))
起: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后者生性古板,醉心于功名,这让安娜深感家庭的压抑,只有儿子谢辽沙能给她快乐和慰藉。在去莫斯科为兄嫂调解矛盾时,安娜与富家公子渥伦斯基相遇,深深为对方所吸引。
承:此时的渥伦斯基已经有了追求者基蒂,为了怕基蒂伤心,也为了避嫌,安娜决定提前返回彼得堡。但没有想到,渥伦斯基竟然与她同车而行。在彼得堡,安娜经常与渥伦斯基出入社交场合,引起了社交界的纷纷议论。为了面子,卡列宁依然与安娜保持夫妻关系,但是婚姻像一条枷锁,一日不放手,卡列文对安娜恨意就加深一日,后来,即便是安娜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卡列宁也不同意离婚,他想用婚姻诅咒安娜;
转:基蒂却选择了对渥伦斯基放手,同意了列文的求婚,二人在乡下过起了自省而简单的家庭生活。这头,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社交界一律对安娜关上了大门,只要她没有与丈夫离婚,没有与渥伦斯基正式结婚,就不可能受到接待。于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来到乡村里定居下来。单调的日子,又处于尴尬的关系,二人就这样彼此直面,于是,往日的亲密日渐变成另一条锁链,困住了安娜和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想挣脱锁链,二人互相埋怨和猜忌。在安娜身上还套着另一条锁链——对儿子想见又不能见的痛苦;
合:终于在一次争吵过后,安娜选择了卧轨,来结束这一切;渥伦斯基痛不欲生,抱着必死的念头,投身到了战争中去。
作者介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