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

作者: [美国] 托妮·莫瑞森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陈苏东 / 胡允桓

出版年: 2005-11-01

页数: 258

定价: 2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名著主义丛书

ISBN: 9787544227124



从祈求到反抗!

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托妮·莫瑞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69)及其后的《秀拉》(1973)这两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佩克拉·勃瑞德拉渥和秀拉·匹斯这两个有着强烈对比的形象,以她们的不同命运及书中众多其他黑人的屈辱生活为人们昭示了作者本民族的过去和现状,并探讨了期 未来的前人管,更一举确立了她“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托妮·莫瑞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30年前,正是这部作品确立了莫瑞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之后,她继续探索黑人生活,尤其是黑人妇女的遭遇,又创作了反映黑人反抗精神的小说《秀拉》(Sula, 1973),成名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Beloved, 1987),进入90年代后,她还发表了长篇小说《爵士乐》(Jazz, 1992)和《乐园》(The Paradise,1998)。莫瑞森的作品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大背景下,白人文明与黑人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黑人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莫瑞森在作品中利用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来渲染气氛,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了一层诡谲的神秘色彩,把今天的现实描绘成“现代神话”,而且她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人物的对话写得生动传神。所有这些特点,使莫瑞森成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和领袖人物,因而,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毫不奇怪的。奇怪的是1970年出版的这部不足20万字的《最蓝的眼睛》,居然在30年后的今天又大受青睐,跻身新书畅销榜的行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爱与污秽凄苦:


“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天,金盏花没有发芽。”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开场,我们冷不防地开始走进并聆听一场危机,没有始末,只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当38岁的托妮.莫里森开始动笔写下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时,最先涌出的,就是这样一句话。当我们仍旧不甚了了金盏花为何没有开放,亦或这没有开放的情景是否值得这样被铭记,被当做那种需要和年份打包书写的历史大事件的时候,我们就这样被卷入一个秘密,一场禁忌,并被嘱咐“千万别声张”。

对于我们,这只是一个遥远的自然现象,几乎无关痛痒。但对于这个劝告我们“千万别声张”的小女孩来说,金盏花没有如期发芽是她们幼小的人生里称得上反常的大事,这一切是她倾诉的欲望。她们撒下金盏花的花种,虔诚地静待它们发芽,她们将某种神秘的愿望和约定给予者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却没有等到它的发芽。

没有发芽的花总归是预示着有什么东西错了,有一些事物扼杀了花种,甚至在它还没有被埋进土里之前。

当然,这个时候,她们还不知道,她们只知道,金盏花失约了,她们要坚持等待,等到它赴约的那一天,在这之前,她们不会相信,在一朵花走向盛开的路径之中,真的存在一些阻碍生命起舞的东西。她们还太年轻了。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与点认识相继到来的是打架和互相指责,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的内疚,多年来我始终认为姐姐的话是对的:是我的过错,我把种子埋得太深。”

她们的等待被宣告无效,伴随着这漫长等待的,是无边的愧疚。幼小的心灵倾向于将客观自然物的反常甚至过错归咎于自己,无法拂除的自卑和愧疚代替了对现实残酷的体味。这种刺痛感,促使他们讲出这样一个故事。

即使是她们童真的眼神,也不免看出这个故事的残忍与下流之处,千万别声张,金盏花没有发芽,因为佩科拉的父亲强奸了她,而在这个夏末,佩科拉怀了他父亲的孩子。

《最蓝的眼睛》,正是以孩子的天真的,客观而几近无情的视角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孩童的体验层面是花朵的未发芽,她们很自然的将这个悲剧与自己的过错相联系,背后的深意,却是童真的湮灭,价值的扭曲。

正如花朵草木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一个人也需要相类似的积极向上的周遭环境,才有可能健康成长。当草木的茂盛几乎毫无悬念地指向生命的灿烂,托妮.莫里森借着金盏花,无情地完成了这个绝妙的反向隐喻,所谓的生命与生长,被扼杀在土壤之中。问题并不在于种子埋得太深,而在于这片土壤,它太过于贫瘠了,以至于播种不下任何的希望、信念和力量。

而这片土壤,在内战近一百年后,仍旧沐浴着种族不平等的空气,这种复杂而多维的不平等,并非单单来自白人歧视和误解的目光,而更多的,是那种持续数百年地扭曲注视植根于黑人族群心底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厌恶,自我唾弃与价值观的被裹挟。

故事中的佩科拉,就是这样一个被白人的价值观席卷甚至毁灭的黑人姑娘,她的梦想,是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像金发碧眼的白人小姑娘,像电视上的明星秀兰.邓波儿,像橱窗里眼睛明亮的洋娃娃。她渴望她红糖般油顺的黑色皮肤上,有一双这样的蓝色眼睛,而她甚至不可窥见,也万不会自省,这样的念头究竟从何而来,这种对于模式化的美的认识概念,又是如何建构

她的成长,从出生伊始,就走上一条畸形的道路,而这是她自身,即使有可能觉醒的意志力量也不可扭转的。她的种族身份使得她在这样一个偏见深重的社会本身就处于极大的弱势地位,而她同时又性格怯弱、父母不和、寄人篱下。她在学校是瘟疫的代名词,“喜欢佩科拉”的玩笑成为了最为刺耳的侮辱,即使是去杂货店购买糖果,都有被人遗忘和无视的风险。她的情感被某种永恒的失落感磨钝,她是一朵金盏花的种子,被播撒在这个笼罩着无数种偏见与憎恨的黑土地上,罪恶成为了她最后的养分。

“上帝啊,求求您”“让我消失吧”佩科拉无助的请求,一朵拒绝绽放的花,她早知无望,她自己也没有力量去考虑自己有可能成为的那一份美丽。她将希望寄托于一种根本不属于她的特质“如果她的眼睛,摄取那些画面、熟悉那些场景的眼睛——如果她的这双眼睛不同,也就是说漂亮的话,她自己也会完全不同。”她将这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包括她的黑色皮肤在内的外表,而这一副外表的精髓就在于那一双眼睛。

她的希望实现得太晚了,她的生父强奸了她,不止一次,在一个盛夏。故事的叙述者,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仍在和她的姐姐一道收集花籽,怀着期望,街坊邻居都在谈论佩科拉,那个勾引了自己父亲的荡妇,那个因为做了肮脏的事情值得死亡的,只有十二岁的小姑娘。她们从支离破碎的闲言碎语中拼凑出了那个故事,可是她们的年纪太小而不能够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们只是祈祷,那个婴儿可以活下来,她们告诉自己,当花籽发芽的时候,一切都恢复正常。

佩科拉终于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在她被强奸以后,她的神志已不再正常。而她怀有希望的可能性的,还有生长的最原始的欲望的生命,就永远终结在这个夏末

“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

“多几分观察少几分感情用事,我们就会发现不仅我们的种子没有发芽,别人家的种子同样也没有发芽。”

“我们的天真、信念跟他的兽欲或称绝望一样没颗粒无收。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所有那些希望、恐惧、情欲、爱和悲伤都没有留存下来,除了佩科拉和那片贫瘠的土地。”

就是这样,在有一些土地上,生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生长的可能。生命以罪恶的方式诞生,然后无人在意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我:又是西方殖民者和资本主义作的孽。虽然痛苦能诞生一些所谓的东西,但根本上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些痛苦才对。书里十二岁黑人小姑娘承受了所有罪恶的结果,贩奴把别人从其群体中剥离出来并因为外表的不同对其进行歧视,这里这个小姑娘除了肤色不一样,她的灵魂,是和所有的美国小孩是一样的,她本不应该产生想要蓝眼睛的想法。但是从出生就开始因为肤色被歧视,再加上家庭没有温暖带来的小女孩的懦弱性格,唉,这个小女孩很难,一般不好的环境里的孩子,如果性格坚强,她还能有一丝带给自己的光明,但那样天生的孩子极少,小女孩还是像大多数会形成这种性格的孩子一样,有着孩子的软弱心理,她被她那个不配为的强奸,孩子的神志已经不正常了。根上就是西方殖民者和资本主义做下的罪恶。他们不是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8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15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614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7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9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62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9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2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8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9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8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5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10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0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23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46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33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邂逅托妮·莫里森是大一的时候,受师姐安利,在网上买了她的《最蓝的眼睛》,兴奋地跑到快递点把它抱回来,跑到...
    棋子与灯花阅读 1,220评论 0 8
  • “1941年的金盏花没有出芽”在美国,黑人们仍是被不平等对待的,每一个年幼的孩子都像花一样美好,可这片土地太...
    Tournesol2阅读 265评论 0 2
  • 托尼•莫里森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新潮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星,也是历史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的作...
    繁星下的萤火阅读 1,394评论 2 4
  • (美) 托妮·莫里森著;石琳 翻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 【作家简介】 托妮·莫里森1931年出生...
    水果刀阅读 1,218评论 0 0
  • 如果你注定追随着别人的光而行走于深夜,那你也终将迷失于黑暗中无法自拔。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那你将永...
    沂怿阅读 2,28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