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儒家的文化能让我们从喜怒哀乐中学到些什么呢?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三字经》的七情来自《礼记》。“喜怒哀惧爱恶”这七个字得分三层来理解:喜怒哀惧属于我们的情绪;爱恶叫情感;欲是情志。
我们先来看看这四种情绪在儒家文化中的意义:
1、喜~仁
心中有爱、有仁德之人自然会心生喜悦。
在家有孝悌,出门有仁义,仁义得从家教里开始培养,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开始。
2、哀~礼
长时间的痛叫哀,哀由爱而生。
为什么古时候双亲去世要守孝三年?
因为最亲、最敬爱的人离开了,真正有仁德的人会产生巨大的哀痛,这个哀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过去的,而是会处在长时间的哀痛之中,这种情绪导致无法做事,于是就守孝三年。
三年守孝就是“礼”,而且是最大的“礼”。
当然现在说这个并不是要提倡“守孝”,而是让大家明白古人这样做的道理。
3、怒~义
电视剧里经常上演: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这“一声吼”就是怒,为了正义而怒。
4、惧~智
惧和智有什么关系呢?惧就是怕,事情还没发生,你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所以你会怕,但如果你有智慧,懂得分析、判断就不怕了。有智慧就能化解问题。
这四种情绪是我们每个人本身自带的出场设置,但这些情绪再往上就升级为两种情感:爱和恶。喜欢的就能让人产生爱,恐惧的就会让人产生恶。
情绪本身没有黑白对错;情感虽然也无对错,但它是由外在的因素所决定的,你会因为看到的东西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念头。
当“爱”和“恶”发展到极致时就产生了“欲”。爱欲和恶欲过度都会让人做出冲动、过激的行为。
正如《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为了满足她对浪漫爱情和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的欲望,她抛夫弃子,两次出轨、挥霍无度,最终众叛亲离、家庭破碎、自杀身亡。
现实中的那些大贪官,大多都是从自己的一己私欲开始,一步步走向欲望的深渊,让自己弥足深陷、无法自拔。
人总归会有欲望,有欲望很正常,但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主张“中庸”,并非彻底禁欲,而是追求欲望与规范的平衡。
通过不断的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做到心中有他人,用“礼”来克制住“欲”。
外求为欲,要想做到清心寡欲就得多向内求,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难,因为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需要内修。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断舍离的极简生活。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留下一堆想要但不需要的,慢慢的,自己的心就会变得透亮起来,变得轻松愉快。
写在最后
佛祖告诉我们,七情六欲是人痛苦的根源。但要我们普通人断了七情六欲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儒家这种,在欲望和规范中平衡的思想更适合我们。
当我们的爱恶一旦产生,就提醒自己:我的爱(恶)会不会伤害他人,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是不是合乎礼?及时制止你的爱或恶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