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二十五(1124)
今天说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史上的一次变革。这场教育理论变革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社会也由工业化向知识化成功转型。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原有的知识经验被打破,知识不再是一种固定的、统一的标准结论,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也正适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
哲学思想的发展,助推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尤其是哲学家康德的思想,更是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核心。与此同时,心理学自身的演进,也催生着这一理论的产生,使得学习理论由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又一次拓展。皮亚杰的学习理论是一种自我建构,后来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社会建构,融合了这两种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使学习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同学习者接触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提出的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和多种教学模式,对以往的教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具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学习
比如,主题教学强调儿童立场,提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的理念,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语文主题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中心;主题的形成和确定,是在课堂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师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从价值澄清到价值引领。是2.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使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性活动。笔者研究实践的语文主题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又使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从而唤醒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主题情境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3.注重同伴学习
基于学习者自身构建的学习,学习者会收获独特的个体意义而同伴学习,彼此互相碰撞、启发,使得问题理解更为丰富、深刻。语文主题教学,在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发现或形成主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碰撞、师生之间的对话,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对主题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建构,并逐步加深和丰富对主题的理解。
4.注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习者在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为保证每一个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实现,语文主题教学由主题牵引,课内一篇带多篇,有机整合课内外多种学习资源,包括教师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