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的模拟练习,很神奇,这个单一的练习能有着四面八方的反馈,有来自自己做完咨询后的感觉,有来自来访者帮助性鉴定的主观感受,有全程观察者的理解反馈,有大家都在做这个练习的同伴的效果比较,有老师的督导评价......
简单数一数,这里有来自5方面人群的评价反馈,当一次不太顺利的练习后,加起来好像就有5份否定,陷入自我怀疑。
我们称之为受挫。我们个体朝向一个目标前进的动力,可能源自于我们人类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中,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当我们在追求满足需求的过程当中受阻,我们会受挫,会感受到现实情况和理想状况的差距,内心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
为了平衡,我们个体会在遭遇挫折时内心产生自我保护,称之为防御机制;而挫折反应中,有理智的,常见的有调整目标继续努力,或者坚持原有的目标,或者将内心的不满以社会赞许的方式发泄出去,或者将落后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而非理智的反应方式,则通常会使个体歪曲对事情的看法,比如攻击行为、临阵逃脱的退缩行为、突然变回婴幼儿模样无法自理的退化、否认事情的变化坚持原认知的固执、坚决不面对压抑的逃避。
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有不同的反应呢?
1 个人的挫折阈: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不一样,能激发其侵犯行为等击溃心理防线的标注不一致,阈值越高,越能承受高水平压力。
2 需要的迫切感:当约为迫切的高层次的需求,人们的动力也会越强,比如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相比于自尊暂时没满足,人们可能会更迫切更能激发出潜能来满足基本需要。
3 个体的控制点;罗特认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基于人们各自面临许多问题情境时的独特的经验,个体会发展出如何对情境作出最佳的建构的类化的预期或态度,叫做问题解决的类化的预期。罗特把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叫做控制点,内外控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的预期。内控的人对将强化的本质解释为内在的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而外控的人则解释为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研究显示,内控的人的成就水平与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外控水平,更愿意相信自己能够掌握部分自主性而努力。
综上,我是不是真的不太行,答案在我们自己手里,选择什么走向的权利也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