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哈罗德,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几乎走完了整条福尔街。他的内心,没有办法平静下来,他的脑海里,放电影似的闪过他母亲“用梦幻般的语言”描述过的地方,那些,都是他没有去过的地方。他假装浏览路边的窗子上张贴的“超值旅行计划”,心里却想着,和莫琳结婚后,每年会在同一个度假营里呆两周。
作者用时空对比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现在漫无目的的哈罗德,听母亲描述那些梦幻般的地方时向往的哈罗德,以及和莫琳结婚后哪都没去过无奈的哈罗德。
正是因为哈罗德早就向往去看一看那些未知的世界,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勇往直前。他,只是被生活所压抑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是不是很像已经被生活磨圆了棱角的我们?
哈罗德也不是一下子就突破了自己,想着要走出去。他的内心现在还是迷茫的,混乱的,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晃荡了一圈后,很高兴地认为邮差应该把今天的信都收走了,也就别着急着寄信,先找个地方填肚子吧。
于是,他遇到了给予他力量的小姑娘。人生总是这样,当你迷茫的时候,当你不知道方向在哪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指引你的人。这个人或许是亲人或许是朋友,更多的时候,有可能是一个不相干的人不经意间给你启示,让你豁然开朗。
这么一个不相干的人甚至是个“头发油乎乎地挂在脑袋两边,露出两只耳朵;脸上有些痘印,肤色苍白,好像长时间关在室内没有见过阳光一样”的小姑娘。不经意间给你启发的人未必是那些学历多高,长相多俊,财富多丰厚的人,他们或许就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并不起眼,还有些邋遢。
哈罗德一边吃着汉堡,一边有一句没有一句地和小姑娘说着话,当他说到:“我要寄封信给一个老朋友,她得了癌症”时,他发现自己居然不太敢提“癌症”这个词,连他自己都“吃惊”了,停了一下,声音也变低了。
或许,他自己也没预料到这封信给他带来了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可是小姑娘却很淡然,不紧不慢地说:“我阿姨也是,这病简直无处不在。但你总要积极点。”这个画面是不是挺有意思?
一个已经退休的老人,一个脸上还带着痘印的小姑娘。不是老人在指点小姑娘,而是反过来,小姑娘在开导老人:积极点!
小姑娘接着说:“你一定要有信念……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这句话无疑给哈罗德打了一剂强心针。
哈罗德感觉小姑娘的形象瞬间高大上了起来,甚至带着圣洁的光环。他对小姑娘充满了敬畏,他从来没见过这么简单的坚毅和笃定,而且,还出自一个小姑娘的口中,太让人佩服了。
在我们固有的思维里,会认为人的年龄越大应该会越有智慧。而实际上却往往并不是那么回事儿,甚至,有的哲理金句会从几岁的孩子口中蹦出来。
我有一个好朋友的女儿,才四岁不到,小姑娘常常语出惊人。有一次,她的小手扎了一根小刺,她疼得叫妈妈:“妈妈快来,我的手被刺扎到了。”她妈妈一过来就心疼地问:“怎么会扎到刺呢?”她说:“这已经不重要了,你快帮我把它拔出来吧。”
你看,小朋友多会抓重点,我们大人们却常常会关注“不重要”的事。而哈罗德也被那个脸上带着痘印的小姑娘说的“信念”一词震撼到了。这不是他平常听到的词汇,但他此时觉得这个词对极了,哪怕哈罗德甚至都不太理解这个“信念”到底指的是什么,总之,他觉得此时忽然浑身充满了力量,他的双腿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他发誓,走到下一个邮筒一定要让自己停下来。可是,他没有停,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邮筒,他看到了绵延的小山和达特姆尔高原的蓝色轮廓。他知道,奎妮就在高原那边的那边的那边,一个贝里克郡的地方。
他知道,一封信太不够了,此时的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走进电话亭,照着信封上的电话号码拨打了过去:“喂,我要从南德文郡一路走到贝克里郡。”大家知道这一路有多长吗?627里路!一个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退休老人,平时常会感到腿脚不便,此时,在信念的驱动下,他开启了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明天,燕晓品读会将为大家解读第三章《莫琳与电话》。欢迎喜欢本书的亲们,在留言区共同探讨。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