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教后记?
写好教后记需要穷问不舍的意识,同时得不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 。这些都是慢功夫,需要坚持学习,不断积累,但同时学好教后记, 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策略。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片,形成系列。 上完一节课,善于观察和反思的教师,可能会发现有很多可写的东西 ,怎么写呢?都写到一篇文章里吗?不要这样,可以一个问题或现象写一篇 。写之前, 先把这个问题想一想,尽力的想深想透彻,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揭示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先呈现课堂教学的情境,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 。是成功的地方,总结出一个验或规律;是遗憾的地方,从多个方面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写教后记很容易就构成反思系列,一篇教后记就是一个主题研究,主题研究多了 ,自己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能够形成系统,这是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风格的基础 。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观照 ”。总把心思放到“出彩”的地方,就难以从课程的高度来关照课堂教学 。再者,课堂实录片段不可能把课堂的真实状态完整的反映出来 ,其记录的多是少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呈现出来的也只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而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是什么状态,关注较少 。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 。“课堂生成”不易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学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预定内容和过程的活动,课堂生成则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因此,教师在呈现和反思课堂生成时,不要停留于津津乐道他的精彩, 而应再深入的想一想:课堂生成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和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 ?不能脱离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来谈课堂生成。讨论课堂生成是否有价值,有意义, 要根据对预设的反思来判断 。写教学后记,一定不能忘记对教学目标本身,教学策略运用运用过程的深刻反思 。
第四,视野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 。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再写一写 。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后记可能就超越了最初的意义,对于教师发现自己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教学思想框架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