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派开始喜欢李安,陆续补了些他的电影,可直到最近才开始读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标题乍看有些土味,读完第一部分,就被他那种如梦似幻的表现手法所强烈吸引,本书明线是他的人生起落,暗线则是一个“旅居”青年的心路历程,无处故乡亦随遇而“安”。
作为一本导演的自传,书本按照电影的拍摄顺序来分章,每读一章更多了解他一点,夹杂着现实与梦想的五味杂陈,我特别喜欢每个故事最后李安一番自省的部分,没什么大道理可讲,却在烟消云散之前,让人回味。
开篇序言,李安轻描淡写地说“一切并非故意,而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全书不咸不淡的调性。他一开篇就坦言自己没有鸿鹄之志,只是“觉得体内好像有个什么东西硬要蹦开,便不自觉地以暴力的方式去表达出来!”
李安出生脐带绕脖这个经历与我十分相似,娘胎里就差点没命的人,或许都有一种难缠的执着。生于台湾的他,最快乐的是启发式教学的小学时光,四年级的李安意识到“发问是学习重要的一环,所谓学问,要学就得问”。可是进入中学,他的生活除了考试就是补习,不争气的成绩使他成为“校长父亲”眼中提不起的阿斗,即便后来得了金球奖,父亲还劝他“找点正经事做”。初三那年,他对父亲说自己相当导演,大家一笑置之。高考两度落榜,最后考了个艺专影剧科。
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专科,让李安“混度飞扬的心,觅得了皈依”,他发现自己从小到大所信守的方式并非唯一,而后在父母的“逼迫”下,他去纽大镀金,主攻电影,毕业作《分界线》让他掀起涟漪,可毕业后还是窝居六年、无片可拍。1990年二儿子出生,他在家烧菜,岳母忍不住提议赞助李安开馆子,他的怀才不遇被推向高潮。濒临谷底之际,两个剧本在台湾得了奖,运势也开始翻扬。
李安专门用一节写了妻子——惠嘉,这个大女人性情刚直、独立聪明。有一次太太陪李安去市场,有人对她说:“你真好命,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太太回怼“你有没有搞错啊,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来买菜的!”,看到这段我笑了好久,也心生羡慕。
接下来写李安发迹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处女作最纯真,逼他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比较有品质的东西,反馈也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天的善意,李安终于通过自我实现抗议了父辈的期许,但有时也因未能传承而深感愧疚。
颇有名气的李安接拍了一部西片《理性与感性》,与大明星合作、挣来权威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此刻已晋不惑的李安终于感到可以面对父亲:“I've got a job”。随后,合胃口的《冰风暴》让李安尝试挑衅,《与魔鬼共骑》的让他明白坚持,虽然后者并不卖座。
本书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讲《卧虎藏龙》,卧、藏的,是道教中的“龙虎”(情欲)。李安直言,“大概稍有现代意识的女人,常常不喜欢儒家。儒家那一套,好像是男人用来统治女人所编出来的一种架构”,说出了我的心声。从演员到道具,李安无不用心,处处请教,比如他说“剑是很布尔乔亚的东西”,动静起落、虚实相生。整个电影是他群策群力“熬”出来的,过程惨不忍睹,但最后也成就了他的奥斯卡。李安坦言,影展竞赛就像选美,胜负不由己,见仁见智,身处其中“既期待又怕受伤害”,虚荣实荣别无二致,人性使然,好在家里的强女人提醒他:别太贪心。
书以歌曲电影插曲《The Dreame》结尾,梦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