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程度:五星
这是本李安的自传,是7月的时候辉哥安利给我的,和思明说过后发现正好她有这本书,于是借来,但一直没看几页。九月底的某天突然心血来潮,拿起了这本放在手边两个月的书,看到停不下。
我看纸质书本来就很慢,再加上这本书里面每讲到一个电影,我都想去找来看看,于是这本书看了两周才看完,期间看了六部李安的电影,这种阅读体验我是从来没有过的,看书之外还看了以十几个小时的“参考资料”。还有些章节,我看电影前看一遍,看完电影再回头看一遍……陆陆续续的,这本书就看了很久。
我平时很少看电影,完全没想到我看这本书时会想把李安的电影全找来看一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像刻盗版碟的似的,到处找人要资源。那一周两次拿着电脑,去见带着硬盘的辉友…大家也很是热情。
文化冲突下的李安
这本书是《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后所著,从李安的童年和求学经历讲起,讲到03年之前拍过的主要电影。
之前我一部完整的李安电影都没看过,想想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之前即使没看过,会隐隐觉得李安的电影是脱俗的,有深度有内涵的,像大众电影里的一股清流。
李安成长过程中所经验的文化冲突是他的电影的根基。他父亲那一辈从大陆移居台湾,他作为外省人在台湾长大,儿时在台湾期间读过日式打手板的学校,也读过西式的很包容的学校,20岁左右又去美国读书定居。这些跨文化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一些内心冲突,这些冲突也在他的电影里,以及拍电影的方式里有所表达。
下面的这段话很打动我: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的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其中有身不由己,也有自我的选择,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
自我表达与留白
还有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是李安说到他在拍冰风暴之前的电影,会想表达什么东西,把自己的表达传递给观众。到了冰风暴之后,更像是给观众创造出一个空间,让他们可以看出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想到李安刚拍电影时的父亲三部曲,他说是从孩子的视角拍的,也是因为他对于没能走父亲期待道路有些愧疚。拍冰风暴时,变为了从父亲视角入手。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种自我表达是具有疗愈作用的,也许把自己想表达的表达畅快了,才会有留白的空间吧。
记得有人说卧虎藏龙最后的跳崖,让他想起了盗梦空间后面的陀螺。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交给观众。我看完卧虎藏龙和少年派都觉得一头雾水不明觉厉,之后回头再看这本书和豆瓣影评后会有种“原来这样啊!”的拍大腿的惊叹感。感觉浪费了李导留白的一片苦心……
箭与弦
书中提到,他也没想到卧虎藏龙电影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好像打出去的大炮,后挫劲儿很大,大家都觉得惊到了。这个时候只能边走边看,一边走一边在途中去适应它带来的一切。
看完《箭术与禅心》,我会觉得拍完的电影就像一支箭,从弦上射出去后的路径,就是箭自己的路了。只能起初在弦上的时候希望多送它一程,但一旦离弦,便控制不得。
脑洞又开到了育儿,感觉拍出来的电影像养育一个孩子似的,他们是有生命的,是会交流的,他们会有自己的经历,也会在途中相应带给导演或父母相应的体验。一旦他们置身于生命的洪流中,便和最初的“创造者”脱离了干系,只能目送他远去,或偶尔陪他走一程……
遗憾的艺术
这次看了书才知道,原来他觉得自己只能拍介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电影,一个很窄的领域,既能兼顾电影的初心,又有商业性和传播性,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这种求全的心理,我也是很熟悉了,不过我经常批判自己的这种求全倾向,会觉得这样什么都要最后什么都要不到,会没有特点,埋没于人海…看到李安的“求全”以及现在取得的成就,破了我的一些剧本,有点承认其实我并不知道怎样是“好”的,也没有人是真的知道的,只有以为自己知道的人。
有一句有名的话叫“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得意忘形播客里也提到过,像电影这种需要多人协作,而且对于资金技术演员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有要求的表达方式,是远远比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写书画画更困难的。诸多因素的不可控,叠加出来的结果可能与导演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
梦醒了吗?
在电影的想象里,世界像是一个美丽的梦:
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中年的我可与年少的我相遇,西方的我与东方的我共融。人与人的灵魂能在同样的知觉里交会,让豆古与现在合而为一,让岁月、种族、地域的差距在我们面前消失,让心灵挣脱现实的禁铜,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朝翔于古今天地……
再放上一段打动我的话,感觉在下面语境里,更想是睡了一觉的那个十年一觉,不过之后听到好像是鲁豫有约里采访李安的片段,李安说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觉(jue),觉醒的觉。不过有觉(jiao)就有觉(jue)。
“十年一觉,梦中,我仿佛正在涂抹着一幅巨大的、无法一目了然的壁画。我在不同的地方画着。当我画这边时,看不到那边:画那边时,又看不到这边。但在我的心底,它们相互撞击,彼此呼应。虽然支离破碎,但冷暖自知。十年来,当我第一次抽身远观,朦胧地感觉到,好似有什么在其中酮酿、穿梭、联系、逐步累积,可又指不出一个名堂。”
另外附上和这本书以及他的电影刚结缘时的另一篇文章:和李安一起过周末。里面还有《饮食男女》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其实这本书想说的太多,但又觉得一些比较飘渺的东西好像“不可说”,说了也说不明白……还是絮叨了两千字,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有点抽离的感觉…
对于李安的新电影《双子杀手》,我还没有看,据大众的反馈说技术很炫但是剧情老套。我在看《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时看到这样一段话:
绘画的每一个新流派之所以新,不是因为它包含了以前作品中付诸阙如的主题,而是因为它看到了以前作品不知不觉中给其主题所施加的限制。前人艺术家在他们的提纲中工作着,后来的艺术家对前人的想象力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