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第2课时)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一课,让我们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谁愿意以解说员的身份来为大家说说“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及根本原因。屏幕展示意图,学生进行解说。
师:想知道故事的结果吗?(生:想)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末段。(生读)
师:能把最后一句有感情地再读一遍吗?(生读)
师:能感受一下周瑜是怎么叹气的吗?(生试着叹气)
师:怎么让人有种“口服心不服”的感觉?再来一次(生试着长叹)
师:真是打心眼里服了!长叹之后,周瑜是怎么说的?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能把后半句在意思不变的基础上,换种说法表达出来吗?
生:我真不如他!
生:我确实比不上他!
生:我跟他比,相差实在太远了!
师:是呀!周瑜自叹不如,是因为诸葛亮——
生:神机妙算(指出:神机妙算)
师:你们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地指挥军士借箭的?如果诸葛亮不能“神机妙算”,结果会怎样呢?请看屏幕,仔细读读。(屏幕展示主动探究的问题)
自学课文(3—9),合作探究:
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边读边想,抓重点词句读见解)
②画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地指挥军士借箭经过的句子,然后画出示意图。(小组互相练读,练说)
③如果诸葛亮不能神机妙算,结果会怎样?(填卡练说)
师:同学们,先寻找合作伙伴吧!六人一小组,自由组合,然后从以上探究的问题中确定一个在自己的小组里研究,合作学习。(学生自由组合,确定探究的问题合作学习)
师:可以跟老师交流了吗?(生:可以)
师: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小组,我们先来交流交流。交流前,汪老师向大家提出一个要求:先把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记住了吗?(生:记住)谁先来?
生:(读)“第一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这里,我读懂了诸葛亮是一个精通天文、气象的人。(板书:通天文)
生:(读)“曹操知道上了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句中的“顺风顺水”一词,我读出了诸葛亮不仅善于利用天时,还善于巧借地利进行作战,可见,他真是一个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人才。(板书:晓地理)
生:(读)“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我边读边想,不用竹子等材料造箭,那会用什么?难道三天之后十万支箭会从天而降?当我带着疑惑一口气把课文读完时,才明白诸葛亮是用计谋从曹操那儿巧借来十万支箭,造箭方法独特,与众不同,我认为他还是一个有创新头脑的人。(板书:敢创新)
生:(读)“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从这里,我读懂了诸葛亮算准了鲁肃为人忠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板书:知人心)
生:(读)“诸葛亮笑着说:‘……’”“曹操下令说:‘……’”从他们两个人说的话及说话时的语气、神情中,我读出了诸葛亮成竹在胸,早已料定曹操会中计,我想,这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吧!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听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齐说)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敢创新。
师: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小组可以交流了吗?(生:可以)
师:你们小组是派一个代表来读,还是小组合作读呢?
生:合作读。
师:你们小组的研究还有什么学习的成果吗?
生:还画了一幅诸葛亮指挥军士借箭经过的示意图。
师:你们小组能为大家解说一下吗?(学生根据示意图进行解说)
师:老师也画了一幅示意图,(屏幕展示)请同学们根据示意图自由地练说指挥军士借箭的经过。(学生自由练说)
师:“谁愿意上来根据示意图说说指挥军士借箭的经过?(生:上台说指挥军士借箭的经过)
师:是呀,从指挥军士借箭的经过,让我们再次证实了诸葛亮是一个——
生:神机妙算的人。
师:研究第三个问题的小组,谁愿意把你们的读书成果展示给大家?(展示填写的读书卡)
假如鲁肃不敢帮忙。(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第三天四更没有大雾,(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曹军出动,(结果?)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船不顺风顺水,(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把你们小组填写的读书卡读给大家听听,(生:齐读)听了之后,同学们心里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我想,以上四种情况任何一种情况发生了,借箭都将彻底失败,但实事上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算计之中。
生:我想,除了以上四种情况,如果再出现其它情况,诸葛亮“草船借箭”都不能成功?假如曹操下令射火箭,试想,诸葛亮的船上都是青布,幔子和草把这些易燃的东西,所以后果不堪设想。
生:还有,要是诸葛亮只让船一面受箭,那么,返回时,有可能会翻船,有可能由于船不能快速撤离,被曹军追上,结果不能如期交箭,就会成为周瑜的刀下鬼啦!
师:实际上,以上种种的假设存在吗?
生:不存在。
师:(是呀)诸葛亮真不愧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同学们,汪老师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可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屏幕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很大,……天亮了就回去。”)
师:请同学们放开胆子大声地读一读。(生读)
师: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笑”?再读一读,读后小组里交流交流。(学生读,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可以跟老师交流了吗?(生:可以了)我们先不急于回答,谁愿意来读?(生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我读出了诸葛亮此时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带着自信的语气读!(齐读)
生:(读)我读出了诸葛亮此时在笑曹操,笑他过于谨慎胆小如鼠,生性多疑,像缩头乌龟。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师:能把你的感受再一次地读一读吗?(个别读)
生:(读)我读出了诸葛亮此时在笑鲁肃,笑他宽厚老实,为人忠心,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
师:谁愿意带着宽厚的语气来试着读一读?(生读)
师:看来,同学们对诸葛亮的这一“笑”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读出了一种自信,有的读出了一种嘲讽,有的读出了一种幽默,那这样吧!你们喜欢用什么语气读就怎么读,喜欢采用什么方式读就怎样读,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读,可以表演着读,也可以大胆地下地走着读!(学生自由练读)
师:听出来了吗?诸葛亮这一“笑”可真是笑出了他的本领,笑出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还能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生: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生: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
生:诸葛亮是一个胸有成竹的人。
生:诸葛亮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
生:诸葛亮是一个信心十足的人。
生:诸葛亮是一个知己知彼的人。
生:诸葛亮是一个洞悉人心的人。
师:然而,课文为什么不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他呢?
生:我想,“神机妙算”一词,已经包涵了所有词语的意思。
生:我认为,只有“神机妙算”一词才能充分地把诸葛亮这一人物特点刻画出来。
师:“神机妙算”一词,把诸葛亮这一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个生动、逼真,充满个性,因此前人也曾根据这些编了很多歇后语,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
(屏幕展示歇后语)
①诸葛亮皱眉头——;②鲁肃上孔明船——;
③诸葛亮用兵——;④曹操用计——;
⑤鲁肃服孔明——;
师:谁愿意来说: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教师提示学生可根据课外积累或课文内容创造性填写)
师:你们真有创新精神,汪老师觉得你们比前人更了不起!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个,(展示:草船借箭——)能说吗?
生:能
师:一起读出来吧!
生: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师:同学们,让我们站起来,怀着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读吧!(生读)怀着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赞美之情,再读吧!(生读)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