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薄薄的小册子,12个故事,85000字,字字句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令人不忍快读,生怕翻到最后一页,没得读。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只这一句,便使我深有同感。在我20多年的教育生涯里,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是一直坚持的。一个人选择什么,一定是跟他的童年,跟他的成长,跟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比如我,我的童年比较单调,生性胆小见人噤若寒蝉,连好朋友都不多--副校长的女儿经常以各种原因找茬欺负,我都百般忍让,有一次实在被欺负的回家不吃饭就是哭,母亲撵到学校去找了她爸爸,状况才有好转。所以,当语文老师说我适合当老师的时候,我就想象自己是一名热爱学生的老师,是一个平静温和不急不躁的老师。所以,当我真的成了老师后,我没有忘记初心,我努力以我兑现诺言,做我希望的孩子们一样的老师!
我把每个孩子当朋友,也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女儿来到我身边,我给女儿写日记,断断续续写了有六七年,然而在女儿三岁多那年,我为班上的孩子们写了三本日记。今天看来,女儿那次伤心地说,我对学生比对她好,似乎有点道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结果是,孩子个性绽放,思维独特,孩子懂得遇事讲理懂得科学分析优化结果。我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以致十多年后仍有家长在银行门口、超市里直呼李老师,那份自豪何时回味都是甜蜜。
读《一个顽童的转变》,会感觉一个活脱脱的顽劣的柯利亚就站在你的面前。聪明,机灵,调皮,自我保护,自卑而又自尊,活灵活现。他的转变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就两点:一是“让集体来肯定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表扬。这是正确进行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当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做了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事情时,他会得到一种极大的精神上的满足。一个儿童、少年或青年的生活中,无代价地为祖国、为社会服务的事情越多,积极性越高,那么他们向往那些建立在共产主义原则之上的,美好而崇高的事物的意向也就越会牢牢地扎根在他们的心中。”1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多次看到一个人对于国家发展的力量,对于集体的力量。柯利亚正是在为集体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不断获得大家的认可。把树苗的根弄断让全班同学返工,不听老师阻止故意跳到沟壑里,慢慢被吸引到帮助集体采集槐树子,学习车间劳动……从对集体的事搞破坏,到开始关心集体的事,到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柯利亚的变化逐渐显现出了正面的发展,而这都是源于组织和集体对他的需要所激发的力量。当我们“尽一切努力激励孩子去干好事,去干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事,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和满足”时,教育就离成功不远了。
柯利亚转变的第二个原因是,教师能够分析他身上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把他的精力引向正确方面的过程中,沿着一条艰难的、崎岖不平的小道一步步深入到了他的内心世界”。教师能在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后,顺势引导,而不是强求结果,虽然耗费时间长(10年),却收到了完全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良好效果。老师就是一步步观察他的行为,分析他的心理,研究他的想法,耐心细致地引导他,带领他改变了根深蒂固的坏的东西,让新生的弱小的优点不断长大,最终决定他的未来。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你经年付出也许没有任何回报。但只要方法得当,转变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我曾带过一个男孩,父亲吸毒离家出走,母亲单身带孩子娇惯了儿子,姥姥虽是教师却也心疼孙子,以致孩子谁的话都不听,无法无天,一至五年级老师不敢管,同学不搭理,他就那么一直旁若无人地存在着。我带上他后,发现他有意无意看我,我也就有一搭没一搭瞄一眼他。他看到我跟男孩子掰手腕,就要和我比划,我答应了他,却赢了他。他觉得没面子要继续,我却不玩了,我要改作业了,优胜者明天继续。他抓抓头,犹豫了一丝,走了。第二天,我就没给他机会,第三天,依然。第四天,他找我能不能少写些作业给他一次机会,我很痛快:作业减半,只要写就成。就这样,他有了更多和我交流的机会,我也有了更多提要求谈条件的机会,聪明的他两个月后交了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考试卷,竟然及格了。其他科目却丝毫没有进展,我旁敲侧击他无动于衷,理由是数学老师讽刺他“来学校不交作业是从地球上蒸发了”,后来我从中调和,勉强写作业。毕业时,他工工整整抄写了一首诗,还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恭恭敬敬拿来送给我,感谢我。他母亲哭成泪人,说儿子从没有这么懂事过,头天晚上抄了好几遍扔了好几张都不满意。对他,我没有遗憾,我给不了他大学的入门券,我对他的要求是不要步他父亲的后尘就可以。后来同学说,他去省城上学了,学的体育。再后来,没有消息。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我的校园里每天上演着这样的故事,我因此而踏实,幸福。在我眼里,没有比孩子的笑容更生动,更令人赏心悦目的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苏)苏霍姆林斯基;汪彭庚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2012.5重印)(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