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始终徘徊在我的脑海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之第一重,“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之第二重,“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之第三重。三重境界的彼此融合,所呈现出的完美课堂将不再是遥远的梦。
理解三重境界之初,云里雾里。
回而又看,知其一却又无法内化。
今决定,再啃,学习《有效教学框架》。
我想,每一个有志向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远大的理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而有效教学框架的呈现,像是有了指引标的地图一般,让我们这群有理想的教师有迹可循。它的引领,它的辅助,它的有效,让我不再惶恐……
有效教学框架主体的设定:
1.教材及教材解读
【文本解读与教材解读是向两个方向辐射的,文本解读是起点,而最终的落脚点是要放在语文教材的解读上,是需要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不在只是对文本意思的分析和解读,而更应该从语文教材中找到其教学价值,考虑清晰“教什么”。】
2.确定教学目标
【三类教学目标层次井然: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B类(核心目标)C类(附属性、延伸性目标)。目标的确立与准确是推进有效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我容易跑偏的一个障碍,所以,三类目标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规范了教学。】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全面针对目标设定预习作业,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细读文本。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环境,打破从零开始的课堂。】
4.教学板块和个体学习清单
【左手栏的教学板块和右手栏的个体学习清单是要一一匹配的。左手栏应清晰地写出教学组织的策略及过程,明确地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右手栏要确保、还原个体学生的独立、完整学习。】
5.教学反思
【形成一种反思习惯,不做糊涂教师。】
虽只是一个框架,但框架本身,仿佛就是一座夯实的地基,让我们可以有信念的盖起高楼大厦!
“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