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它承载着的汉族独特的
染、织、绣等工艺和美学
今天仍然精妙绝伦
“汉服与和服、韩服
或是欧洲西方的西服都是一样的
但汉服却被忽视了”
钟毅提着礼物
第一次去拜见女朋友的父母
她的父母打开门
见到他愣了下
她的家人当时没说什么
但是后来悄悄将女儿拉到一边说
“你带回来的那个男朋友有点奇怪啊
怎么穿的这个样子,他是干什么的?”
“我就穿自己制作的交领的衣服
幸好我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
她的父母也很包容的
也没有马上把我赶出家门”
当时的钟毅还是个热血少年
每天身体力行穿着汉服上下课
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风景
尽管时常收到同学的注目
但并不影响他想
让汉服回归现代生活的想法
《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
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汉服,汉人的服装
始于黄帝,定型于周朝
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
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
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
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
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钟毅的明华堂
被网友称为“棉花糖”
没有多余的宣传
他的“明华堂”在常起争议的汉服圈内
却是公认最为严谨的
研究和复原文物是博物馆的工作
香港出生的钟毅想把汉服用到生活里
但忠于历史是必须的前提
钟毅平时喜欢摄影记录生活
手风琴,小提琴,钢琴样样可以上手
但自从开启明华堂之后
他现在生活基本上被工作所填满
已经成为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宅男
他妻子笑称:
“他是一位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理想主义者”
而这位理想主义者
最初道路并不平坦
从小四处奔波
到广州上学之后
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也是在这里
燃起了他对汉族服饰兴趣
进入大学
钟毅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现在的合作伙伴Hanson
就是在大学社团活动认识的
两人都感觉汉服是汉族传统文化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也是在大学的两年时间
最终让钟毅意识到
每日身体力行穿汉服
这对于推广汉服并没有实质意义
在第三年开始不再穿汉服
“我一开始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东西
但后来发现这样是不对的
如果很平常的日子
一群人穿着一堆衣服
举着一个旗子
那这个信息传递一定是会带来误解的”
“当时每天都穿着自己做的类似汉服的衣服
但当时我对汉服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是很模糊
我就去找关于染织、织布、纺织的书籍”
靠着灵感和丰富的历史资料
他开启了漫长的摸索期
曾经对汉服笼统的概念
反复研究之后他逐渐清晰
这也坚定了他要复原明代传统服饰的决心
在很多历史剧中
青铜器、花瓶上的花纹都往衣服上贴
汉族的女性
什么东西都往头上插
“我就希望以后这方面的工作
能不能做的更好一点
多用一点心思”
“历史剧是一个很重要的片种
他把一个民族的过去
用我们现代的手段还原
传达出来给观众
它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的一部分”
影视剧中很离谱的衣服
让他有种怒其不争的感觉
最终促使他自己做汉服的
是一次他在家里看到了
CCTV与KBS合拍的《壬辰之役》纪录片
“中国作为泱泱大国
明代时朝鲜是属国,受到明朝限制
如今我们却连属国都不如
服饰的形制复原、质感
居然比不上一衣带水的附属之国”
对比韩国对传统服饰的精心保护
而汉服被忽略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十分气愤
于是想要给影视剧提供
一套有体系的明制服饰参考
他甚至表明“不要钱都行”
▲图片来自明华堂
和大部分人创业之路一样
钟毅的汉服道路充满坎坷
除了资金
从设计、布料到剪裁
制作一件满意的汉服
每一个步骤都不简单
▲99%的人都不了解的汉服
到底是怎么制成的?
第一步:手绘纹饰
在博物馆、文史资料的基础上
设计纹饰
第二步:电脑绘图
用电脑画出图案
用于后续面料生产编程
第三步:剪裁
传统服饰以自然平面大片裁剪为特征
与西方特色的立体裁剪理念截然不同
平面裁剪,讲究宽衣博带之美
第四步:缝制
将布料缝制贴合
第五步:熨烫
熨烫十分讲究功力
面料的不同质地和服饰的不同部位
都会决定熨烫方式不同
然而
这一切的基础
面料
却一直以来是一个大难题
一匹布料好几万
现在得要好几十万了
全国到处寻找合作面料厂
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布料
直到遇见现在的面料合作方
▲图片来自明华堂
一套汉服需布料至少两米
布料半年大概五六百米
如果裁缝一点都不浪费的话也就两百来套
目前钟毅在复原一款面料
纺织上历经六次坎坷目前还在实验中
第一次觉得质感不对
第二次发现经线易断
于是改工艺重来
第三次把断线夹出来也不行
第四次经纬线变调后仍旧失败
第五次各方面合格但容易崩裂
第六次......
不断的反复实验
令钟毅更加步步小心
钟毅认为
汉服面料上的花纹发展
是有逻辑的
与文化是相对照
而且与社会发展形态也是相对照的
例如,明朝的龙袍上的龙
流行的四合如意云纹样
在明初明末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
因为明初刚建国时
百废待兴,花纹粗糙
而明中期社会开始发展
纹样开始呈现多样化
到了明末,社会富裕
图样变得奢华饱满
服饰是连贯发展的
如同文化发展的道路一样
“汉服不是遥不可及
应该是伸手可触
它和挂在博物馆里的服装价值不同
一定是有人穿出来的。”
对很多人而言
汉服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
但在另一部分人心中
它是承载着复杂意味的符号
钟毅说
过去九年,他仅仅是开了一个头
但他相信,自己已在正确的路上
“汉服在今天,仍然是死的
我希望让他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