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最著名短篇小说《罗生门》,被收录进小说集《罗生门》里,是第一篇小说,也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善和恶对于一个落魄潦倒之人的影响力的故事。整篇小说中只有两个人物——被解雇四五天的仆人和一个瘦弱的老太婆。乍一看,二人似乎并不会有太大可能的交集。老太婆是长期的流浪者,仆人是刚被解雇的壮年男子。双方力量的悬殊,老太婆注定是弱者,但在小说中,老太婆在仆人从善与从恶的抉择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仆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在罗生门等雨住的仆人,失业好几天了,生活没有着落,心灰意冷。他只想在这尸首遍地的罗生门中找一方可以躲风避雨的地方,能够好好的睡一晚,第二天可以继续他的生活。虽然生活困窘,他仍然会安排好自己的一切。虽然他曾在心中徘徊:要选择饿死还是要做恶人,然而他很快就压下l自己要做恶人的想法,这说明仆人还是一个善人,不过是被迫近眼前的困顿生活而忧心,产生了走捷径的想法。
不是遇到那个连死人都不放过的老妪,也许,仆人也不会那么急着做恶人。老妪的出现是情节的高潮,是一剂催化剂,激发了仆人心里那个他还不愿意放出来的恶魔。
善恶就在一瞬间,是可以被相互传染的。像老妪拔头发的那个女尸,生前是把蛇剁成四寸,当作鱼干卖给侍卫,侍卫把它当作不可缺少的菜肴买下,女人才有了生活的资本,可最后得了瘟病死掉了!老妪没有能力去捕蛇,只好拔死尸的头发,做假发维持生活。仆人也效仿了老妪的做法,剥掉她的衣服,让她在凄冷的夜里绝望。这一连串的相互感染,一层层的递进和放大对生的无奈!
在整篇作品中,面对困窘的生存压力,对于善与恶的坚守,没有了任何界限。仆人在看到老妪拔尸首的头发后,本能的升起善念,认为是不能宽恕的错。他费力捉住老妪,制服了老妪后,也给了老妪辩解的机会,并不是一刀就杀死了老妪。其实仆人心里也能由衷的想到老妪的所为必定是有苦衷的——谁会在这样尸臭熏天的地方做这些事。这都是仆人的善念。可在听到老妪说明拔头发的缘由后,仆人觉得自己也找到了一条出路——从恶。不想被饿死,就得从恶,老妪不是也说了吗,女尸会理解她的,那相比老妪也会理解自己的苦衷!这样以来,他就做的心安理得多了!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老妪觉得女尸会理解她的生存无奈,会原谅她,因为女尸自己本身就从恶。那仆人也就效仿了老妪的做法——剥掉了老妪的衣服,走进黑漆漆的夜里,同时也走向了黑暗的所在!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一文中,也有提到过这样一个概念:自己不知道所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时,总想着能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这样自己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抵御外界的嘲笑了!长着长鼻子的内供极力找一个像他这样有着长鼻子的人,最终没有找到,就找偏方缩短了鼻子,可人们比之前更加嘲笑他,最后发生了奇迹,鼻子又变回了长鼻子,一切才归为平静。
仆人也是这样,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选择饿死,还是要想办法活下去,其实就是从恶。但他找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人——老妪。老妪为了能活下去,放弃了对死者的尊重,拔人家的头发做假发,换取生活。在仆人的心里,其实从恶很简单了,就是给自己找个理由说服自己就可以了,所以他从老妪的生存法则中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从而坚定了从恶的念头。
小说中好几次提到仆人脸上的已化脓的大面疱。在决定要欺凌老妪时,“手冷不丁的就离开了大面疱”。这点描写我觉得很出彩,动作细节上体现出了人物的情绪心理变化。大面疱,本是恶的体现,化脓发红本不致死,但如果不被治疗,可能就是死亡的恶瘤。我觉得这是仆人本身心理发生了变化,被解雇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
思考要不要欺凌老妪时,手自然而然的按着脓疱,一方面是生理上的不舒服,一方面却是心理上的催发,他不再去想饿死的事,而是被老妪的恶和女尸的恶震慑到了——恶,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去做,他霎时间找到了那种勇气,就很利落的欺凌了老妪。
仆人夺走了老妪生的希望,也许不久,仆人脸上的脓疱也会向生前的女尸得疫病那样,他的脓疱会继续扩散,直至要了他的命。他们都是无望的人生,从恶不过是屈服于残酷的现实之下,就如同仆人所看到的那样:“那些形状各异的尸体,男女都混杂在一起,简直都怀疑他们曾经是那么鲜活的人!”我想,仆人也会在临死时,后悔自己这样从恶而毁了自己的人生吧!
《三字经》的第一段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每个人的开始,都是善良的,性情都很相近。后来随着环境的影响,就开始相差远了!面对花花世界,纷扰繁杂,坚守本善,是不易做到的。更何况是面对自己生存大计时,本心和善良竟不如一块面包来的实在。
但话又说回来了,面包和牛奶总会有的。上帝既然给了你崇高的思想和感情,就不会叫你饿死。但如果你为了那一餐之食,放弃了本善,那你就是放弃了自己整个的一生,谁也是救不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