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作者:邰绍周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作了必要修订。

1945年底,日本鬼子投降以后。

一阵嬉戏的喧闹,打破了莲花池东北隅尘封已久的寂静。原来是我们这群小伙伴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去处——童年的乐园。那就是莲花池边上的岭南小学。因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操场,周围又栽满了高大的树木。寂静、空旷、开阔,很少有人打扰。对于我们几个小伙伴来说,这里真是我们儿时的天堂。从此我们掏鸟窝、打弹子、考墩儿、迁房子……常常是玩得忘乎所以,家里的大人不来找,就不记得回家。

直到1946年的夏天,同伴们说要上学了,于是我也懵里懵懂跟着在岭南小学报了名(家里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我们读书)。这时候老师问我是不是广东人,因为岭南小学是一所平民学校,带有义学性质,是广东会馆办的,只有广东人的孩子和附近符合条件的的孩子,才能在这里免费读书。我那时还很小,一一如实地回答了他的问题。老师让我等等再说,直等到快开学的时候。老师说已经了解了我家里的确很穷,完全符合条件。当时百废待兴,招生名额又不足,于是我就高高兴兴地进入了我的启蒙学校。

1926年九江市区图中的广东会馆

说是学校,其实并不像个学校。岭南小学不仅没有高大宽阔的校门,也没有像样的教室。我记得校门向北,只不过比普通人家的大门稍宽一些,就是在墙上开的,可同时容纳二人并行,一部板车勉强出入。

一进门就是一条长约十米的走廊,也不宽。向左拐就是几间教室。这些教室,实际上是在一间大厅里用木板隔成的。隔断只有一人多高,横木作档。完全没有隔音设备,上课时串音,这个班可以听得见那个班的老师在讲什么。

为了这个隔断我还罚了一回跪。那时因为每天我到校都比较早,一次负责教室门钥匙的同学来得晚,而隔壁教室的门是开的,我就从隔断上翻了过去,进到了自己的教室。这一来惹得老师大发雷霆,说我"飞墙走壁,翻墙入室,行同偷盗"。于是就罚我跪了整整一节课,最后还说:念我初犯,下不为例。所以我对这个隔断一直耿耿于怀,至今不忘。

由于是广东会馆办的学校,所以教师大多是广东籍的。我记得教过我们的老师有:

一、史耀忠,广东人。在岭南小学担任过语文教师,后任校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柴桑小学退休。

二、李道生,广东人。曾任岭南小学体育教师,后在九江二中退休。

三、柯老师,广东人。在岭南小学教授美术课程,后调任九江学院师专任教。擅长指画艺术,在九江地区颇具声望。

四、吴志华,女,广东人。曾在岭南小学任教,后于九江市五交化公司退休。

五、汤为柏,九江太平宫人。系吴志华老师配偶,曾任教于岭南小学,后任职于九江市教育局,并担任九江电大校长一职。

另有一位汤老师,亦为九江籍,年事较高,白发苍苍,身材不甚高大。因信息不畅,其后续去向不得而知。尽管岭南小学当时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匮乏,但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普遍较高。学生们学习态度端正,校园氛围融洽,师生相处其乐融融。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岭南小学四年的生活眨眼就过去了。虽然我受到的惩罚不少:罚站、打手心那是家常便饭,但我毫无怨言,从老师那和蔼的目光里,我看到了严厉后面的期待。他们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还教我们该怎样去做人。

九江市地图(约1930年)中的岭南会馆

尤其是史耀忠老师,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我的老师,还是最关心我的"父亲"。他非常喜欢我,平日总是处处关心我的学习,嘘寒问暖。还有一件事使我永远也不会忘怀。那是1948年的冬天,一个寒冷的日子,我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史老师发现后问我是不是病了,我支支吾吾地答非所问。后来他发觉我只穿了一条单裤,就把我带到他办公室里烤火,还特意买来一块布料和棉花送到我家中,要妈妈帮我做棉裤。这条棉裤不仅温暖着我的身,而且一直温暖着我的心。

我心里充满了对学校的感激之情。回首往事,岭南小学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一砖一瓦是那样亲切。在岭南小学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清晰,有欢笑,有泪水。岭南小学的一切都记载着我童年的欢乐。

还有使我难忘的是我朝夕与共的同窗学友秉正,他是广东省梅山县人,而且他姐姐就是吴志华老师。那时他一家人都住在学校里,和我真是亲密无间,就像亲兄弟一样。后来虽然分别了,但古稀之年却又相聚在一起,如今他已今非昔比,挂上了闪光的头衔——九江市房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时隔多年,我才知晓岭南小学与广东会馆的渊源——岭南小学旧址曾是广东会馆所在地。九江作为明清时期江西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枢纽,早在太平天国运动前就设有广东会馆。该会馆由当时在九江经营茶叶和鸦片贸易的广东商人集资兴建。1861年九江开埠后,粤商纷至沓来,会馆得以重修。

民国初年,九江总商会中有三位粤籍会董:香山唐虞俊(谦顺安茶栈)、南海陈盛桂(广吉洋货商号)、潮阳郭秀开(怡成钱庄)。他们不仅担任广东商会会董,同时跻身九江总商会领导层。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10月,孙中山先生视察江西途经九江时,曾亲切接见各界人士并赞誉:"武昌首义,九江率先响应,鼎力相助,推动革命顺利发展。此等功绩,令人钦佩。"中山先生作为广东中山人,专程造访莲花池广东会馆,更为这座会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九江国民党欢迎孙中山先生照片 提供:严耀喜

可惜,经过八年抗战,在日寇的蹂躏下,广东会馆早已破败不不堪,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没有了过去的光彩。经几个热心人勉力维持才办起了这所岭南小学,我们才得以在岭南小学就读。

【编后记】

本系列之前有篇介绍岭南会馆的文章——《九江文史 | 岭南会馆创办人—叶恭绰先生》。文中提到的邵老师的同窗学友秉正,全名为杨秉正,曾任市房地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孙中山 1912年10月访浔期间,曾访问了新安会馆(位于今都天巷新安里内)、广东会馆和同文书院。这段历史见笔者写的《九江文史 | 孙中山访同文的历史考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