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异常丰盛,家里的孩子也不多,个个都是掌上明珠。我们小时候缺少的吃穿用度,在如今的孩子身上,都得到满满的补偿。
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多数人家都很穷,父母能供我们上学,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很少有零花钱买零食。过年能添置个新衣服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要高兴很久,平时就穿哥哥姐姐甚至小舅妈小表姨替换下来的衣服,有的穿就不错,哪里还懂得服装的搭配。
家里兄弟姐妹多,爸妈一天到晚下地干农活,根本就没空接送我们上下学,更没时间和我们谈心、辅导作业、做好吃的……很多孩子一放学,就要去农田帮忙拔草、捉虫、割麦子、插秧、拔花生、收玉米、割稻谷、摘绿豆、捡黄豆……回到家里,家务活也不少:扫猪圈、割猪草、摘菜、烧火、做饭、刷完洗锅、喂猪、放牛、扫地……放学后,我们就在学校写作业,回家时连书包都不带。而且,家里经常停电,根本就无法写作业。
那时候,很少有人家会买电视,我们村只有1-2家。如果跟人家关系好,晚上就能去看一两集。那时,还没有手机这个物种,整个村子里,只有村长家安有一台固定电话。通常人们都给亲戚留这个号码,遇到重要的事,就去村长家打电话。
我上初中时,距离学校10几里,每天都走着去学校,有时一个人走,有时约上同学一起走到学校。开学第一天,家长把我们送到学校交给老师时,说的话永远都是:“老师,不听话你就尽管打。”有些老师恨铁不成钢,看到我们不争气,就会踢我们一脚,或者用教鞭打一下手心……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们“照脸扇”“照心锤”“黑面铁”“留堂魔”……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们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于是,不管孩子们想吃什么,我们都是一律买买买。
吃饭,荤素搭配,营养美味,水果新鲜多样,零食永不断货;
穿衣,孩子只要相中哪件衣服,我们就直接买下……衣柜里挂满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色衣服,造型百变,可以尽情搭配;
早教,如果早教能让孩子玩的开心,就让孩子上;孩子不想去,就不上。
陪伴,平时工作忙,陪孩子时间少,老年人陪孩子质量不高,就会请个专业的月嫂来呵护孩子的一日三餐和身心健康。
上学,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就给孩子选好的学校,老师要有耐心,除了幼师证,最好懂点心理学,系统学过正面管教……
我们无微不至、尽心尽力地关照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跟我们小时候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可是,孩子的反馈似乎并非如此。
孩子们总会脱口而出:“哼,妈妈小气,不给我买冰激凌,不爱我。”“我不想吃,我讨厌吃饭”“爸爸强迫我,就是不尊重我,你是坏爸爸”“爷爷都给我买,你为什么不给我买,你一点都不爱我,爷爷才爱我”“我要离家出走”“我都不想活了”“我要打死你”……
孩子们似乎比我们小时候更不快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圈子越来越广,他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植入一个观念:大家都应该对我好,照顾我的感受,关心我的需求,迁就我的言行,时时处处让着我……似乎全世界都欠他的。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想要将自认为最好的生活送给他们,结果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无力满足他们的高需求;
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长大,可孩子们却留恋于汽水可乐、油炸膨化食品、手机游戏,甚至还会逼迫我们听之任之,逼得我们一次次妥协:“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再看5分钟哦,看完可要还我喽。”“好,不想上课,就不去了吧”“不想做作业,就不做,妈妈帮你做”“被哪个同学欺负了?爸爸找他算账去”……
我们这样规劝着孩子,心里却知道,自己不可能给孩子一辈子的呵护,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快乐,还需要其他情绪。父母的百依百顺,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假象的社会呈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无法适应幼儿园或学校的群体生活,反感纪律,喜欢逃避,和伙伴相处不融洽,我们时不时都会收到老师的谈话邀请……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并不快乐。
这种教养孩子的方式,其实是一种娇纵和溺爱。孩子们终将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而个人独立生存的自信和能力,是从小一点一滴积累养成的。而且,我们根本就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望,他们需要学会等待、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区分“想要”和“需要”,有选择、有计划、有节奏地规划生活;需要明白尊重的相互性,而非人人都必须听他的……
有些父母可能会骄傲地说:“我家里很有钱,足够孩子一辈子衣食无忧。”不可否认,金钱确实可以让孩子在物质上获得快乐,可是一旦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即:有价值让我快乐,被需要让我快乐,能创造使我快乐,被尊重使我愉悦,对社会有价值让人自豪。
从此刻开始,父母就要用更智慧的方式,给孩子提供生命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赋能孩子,关注孩子的未来以及各阶段的幸福。我们只要静待花开,用心感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