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他说的是写作开头的技巧,又何尝不可以用在课堂导入技巧上呢?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现撷取几则名师课堂导入设计,一起来赏析它们的精彩之处。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散步》导入:
大家看一看大屏幕,一起读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很美很精致的散文。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理解文意、朗读活动、品味语言。
2.恰当引用,先声夺人
王崧舟老师的成名课《万里长城》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出示:万里长城)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紧扣课文,设置悬念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的时候,这样导入: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4.音乐渲染,激发情感
孙永河老师在教《“友邦惊诧”论》时,采用了音乐来渲染气氛:
(投影《松花江上》歌词)
师: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反日高潮,各地爱国学生云集南京,先后两次向国民政府请愿……蒋介石见欺诈无效,便命令军队向请愿学生开枪,进行镇压……鲁迅先生针对这一情况,写了一篇极具战斗性的杂文。这篇文章如一记重拳,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无耻谰言击得粉碎。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友邦惊诧”论》。
于漪老师说:“课千万不能‘温’不能‘嘎巴’,起始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亮闪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名师的导入设计,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用精彩规范的语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精心制造了一个个“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文美教,名不虚传,由课堂导入就可见一斑。
案例一,余老师用形象优美的语言设计了一段饶有诗意的导入语,并让学生一起朗读出来,向学生展示了南方初春一幅幅迷人的画面。“田野”“新绿”“菜花”“鱼塘”无不充满着春天的气息,使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了学生积极的联想。而“相亲相爱一家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人与自然便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未品其曲,先动其情”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就紧紧攫住了学生的心,很快就进入到老师所营造的美妙、和谐、温暖的意境中。
案例二,王老师先是用一组四个句子,诱导学生四次说出“万里长城”,强化了万里长城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话锋一转,动情地朗读三位外国政要对万里长城的高度评价,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介绍了万里长城——可与金字塔相媲美,是中国的象征,是“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字字铿锵,句句响亮,如明代谢榛说的“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学生平静的心中掀起了万丈波澜,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收到了先声夺人之功效。
案例三,这则导语紧扣课文个性,给孔乙己定位,是一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给课文定位,是一出悲剧,使学生对课文和孔乙己其人留下了第一印象。于老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巧布疑阵,提出与课文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这就留下了悬念,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心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以“紧扣课文,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
案例四,巧选爱国歌曲《松花江上》,把同学们带入了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反动政府屈膝投降,无数百姓背井离乡。“音乐是沟通心灵的金色桥梁”,托尔斯泰也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那悲怆的音乐,加上教者以爱憎分明的语调对背景的详细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亡国恨”。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几分钟内就激活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情绪,收到了“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的效果,师生产生情感共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于漪老师说:“起点的亮关键在有妙言妙语、妙人妙事,聚焦在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名师的精彩导入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导入的设计要紧扣课文主题与特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者的教学智慧。
好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为整堂课的教学定下和谐的基调,使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和谐自然地进行。如何导入新课?
1.用漫画导入
英国学者鲍门曾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漫画、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漫画是以一种轻松、欢乐的情调来表示深刻的内容,可以帮助老师更生动、更灵活、更巧妙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讲授《对不良诱惑说“不”》时,可设计一幅简单的漫画:画条河,并在河边画一条美人鱼,它手中捧着一盆五颜六色的水,非常殷勤地邀请在干净水里游泳的鱼儿到它所谓的“天堂”水中玩,对小鱼来说那里的环境美极了。然后让学生回答:你如果是河中的小鱼,你愿意去吗?这样,以漫画为背景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漫画联想,进入本课《对不良诱惑说“不”》 的学习。
2.放音乐导入
冼星海先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合适的音乐能驱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进入角色,先声夺人。
如学习思想政治《法不可违》时,我导入了雪村的《抓贼》这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窖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这首歌曲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自然引到本课《法不可违》的教学,深刻地理解了“法不可违”的意义,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
3.设悬念导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开课时有意制造一个悬念,可以使学生由于好奇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如学习《让我们选择坚强》时,我手里拿着一把锤子,两个竹钉,一进教室,便对学生说“哪位同学敢让我用竹钉钉一下?”话锋一转:“可是,有一个人当竹钉钉进双手时,毫不屈服,毫不退缩。他是谁?为什么会如此勇敢呢?”顺利地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4.讲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可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并寓教于乐,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如在讲授《我能行》时,我讲了名扬世界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故事:在一次音乐指挥大赛中,他指出了乐谱的错误。原来,这是评委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自信”“相信自己”……然后我进行总结,便顺理成章的引入课题《我能行》。
5.做游戏导入
做游戏能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地思考和理解新知识。
如在讲授《竞争?合作?》内容时,我就采用了 “二人三腿跑” 游戏活动来导入新课。我概括,我们就生活在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竞争和合作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竞争?合作?》。
6.凭插图设问导入
教材运用了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往往集启发性、趣味性、警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学内容。依照插图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既有思考的具体依据,又与现实相联系,还有一定的启发性,便于学生学会具体、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