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反思
讲了一个有点口吃的孩子去做演讲的故事。讲了一个作者本人在普通高中,给孩子们打分和评价,却得不到回应的经历。
可是在新建的学校,为什么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反馈,别人会特别重视呢?
因为这里提建议的是学生自己,打分的也是学生自己。他们认认真真的根据评分标准来评分,他们不仅通过自己收到的反馈来进步,同时也会从他人的作业中,吸收和借鉴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反思。目的是更好的制定下一个目标,这样每次才能够有提高和进步。
这是一个团体,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人身上,获得不同的进步。类似的,作者又举了一个她的孩子,马马虎虎写了一张感谢卡,而她本人通过在学校中倡导的提问技巧,让孩子反思到,他可能写得太马虎了,然后愿意主动去重新写。这个故事还是挺有借鉴意义的。
在这个学校里,如果两个孩子吵架了,老师会单独找两个孩子去做一张反思调查问卷,【我觉得跟心理咨询非常像】,比如说你的感受如何?你当时做了些什么,你假如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会觉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你们的预期目标?那么为了改善,你可以做点什么?【非常具有cbt的思维】。我也觉得这点非常棒,可惜在现在娃的学校就是一个简单的道歉,或者强烈的惩罚,而不会修补人际关系。
本章最后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是,一个孩子去实习,高中三年级,去一个软件公司实习,他想明确,自己大学想学什么专业。结束以后,老师就问他在实习期间喜欢什么,他回答了喜欢公司的氛围啊,喜欢设施啊,喜欢同行之间的尊重啊,等等。老师问了很多,最后老师问,那么你不喜欢什么呢?哪些事情进行的不顺利呢?他说写代码这件事情本身。
老师又问他具体是什么意思,他说他不喜欢一个人坐在电脑面前好好长时间,水平一般,继续问还不喜欢什么,他发现自己不喜欢长时间独自工作,不喜欢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程序就不能执行。
实习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这个孩子在高中用了6周的时间,对编码工作就有了切身的了解和体会,而不是等到上了大学缴纳了高昂的学费,完成了4年的专业,才发现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编代码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不能问孩子一个标准的问题,比如说你想当工程师吗?你想当医生律师老师吗?这样的对话很敷衍。应该在交谈中将他把重点放在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上,找出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越具体越好,对他来说独特就可以,这些元素林林总总的加在一起,最终会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会关注什么,然后明确什么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
即使现在他想不出一个具体的专业,但是他会在这些印象深刻的时刻中,积累很多的关键词,从关键词中我们找到一些规律,那么当他思考未来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专业,一个具体的工作,而是一些核心的要素。哪些对他来说是很重要,比如说是大家一起工作还是独立工作,是做一个产品出来,还是做一个营销的事情?所以即便当下的某些岗位在未来会被淘汰掉,这个孩子也可以通过那些曾经描述过的印象深刻的时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找那个时代出现的新的工作机会。
第7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用一个戳气球的活动,来告诉大家,我们不需要用竞争来获得胜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合作而共赢,都是胜利者,每个人都是赢家,这样不好吗?长大成人不代表一些人的失败,而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无需牺牲他人的利益。
第8章,成功的习惯,16个学习模块
这些学习模块并没有展开细讲,他把它排成一个,类似于正方形的金字塔结构,只是说他们之间有这样的关联度。
作者讲了一件和孩子之间为了做作业而争吵的事情,有部分跟我非常相似,比如每年10月份他们都会为此争吵,争吵了以后作者就翻开日记本准备写下这些事情,然后发现自己在前两年已经写过类似的情况了。所以第3年她深刻的反思,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使用的方式就是去问问孩子这件事情的原因,为什么不愿意做作业,然后再接着问,多问几次,从每次不同的回答之间寻找共通的地方,结论是孩子真的不明白作业的意义。
这些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作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通常会觉得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但是难道真的只是抄那些词做那些题,才是巩固知识的唯一方法吗?其实这只是一个纪律的训练,真的不是关于知识获得的最好的途径。
【与我何其相似,只是我停滞不前,人家深刻反思这个问题。我只能随大流,她建了自己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