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581-600页,主要有两节内容。
一、影响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效果的因素
1.必须与惩罚配合使用,2.必须应用于良好行为,3.能客观并保持一致,4.重视时效,不可采用间歇增强。
二、误用
儿童行为中,我们无法避免会出现违规犯纪或不合期望的偏差行为,在父母或老师来不及想到较理想的处理方法时,使用惩罚手段是一种普遍及无可避免的事实。行为主义学者针对惩罚策略拟出逃脱或躲避制约的训练方法,具有较积极意义,不仅在消除不良行为,而且是在塑造良好行为。唯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会因不加注意而落入陷阱。
(一)家庭方面的误用
1.应用在吃零食,逃脱躲避之约,带来儿童不良行为,必须坚定立场,把持原则。2.应用在学校通知,使用逃脱制约,反生儿童偏差行为。3.应用在兄弟相处,误用躲避制约,反而制造儿童脱序行为。4.应用在孩子哭泣,应用躲避制约,宜注意儿童身心,以防发生心理症。5.应用在读书方面,应用躲避制约,宜注意实质内容,否则失去意义。
(二)、学校方面的误用
1.应用在情绪反应,与其说谎欺骗,不如明确告诉实际感受,以避免引发不良情绪。2.应用在班级处分,应用躲避制约,宜一视同仁以免情绪失衡,不宜另眼看待来处理。3.用在平时教学,使用躲避制约,宜注意言词,以免弄巧成拙。4.应用在操场规则,实施或应用必须令出必行,否则易生事端。5.应用在数学课上,忽略自尊的躲避制约,会使儿童陷入自我禁闭。6.应用在平时考试,呼应学生不良的躲避制约,势必强化儿童偏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