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晨就诊患者入院后反复无常要求出院,一天折腾你几次的那种,一会出等我们人员把所有手续给整理完毕后又反悔。他的行为是“反复无常”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当一个人生病住院,他同时失去了两样最重要的东西:身体健康和个人自主权。患者的所有矛盾行为,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夺回这两样东西的挣扎。
病房里我们首先看到是病人还是人呢?
医疗本质与人文关怀核心的深刻问题。在病房里,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一个被疾病定义的病人,但我们需要用全部的心力去“看见”的,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
安全感——对抗双重恐惧
1.对疾病的恐惧(生理安全):“这个病严重吗?会死吗?会留下后遗症吗?”2.对医疗环境的恐惧(心理安全):“这些治疗痛苦吗?医生护士可信吗?费用承担得起吗?”当疾病恐惧占上风时,他们通过“留下”来寻求安全;当环境恐惧占上风时,他们通过“逃离”来寻求安全。
控制感——夺回生活的自主权
住院意味着个人生活的全面“被接管”: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吃药、甚至什么时候睡觉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种失控感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们想要的: 是“我说了算”的感觉。 “要求出院”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行使自主权的终极方式,是向所有人(包括自己)宣告:“我的身体和人生,还是由我做主。”当他通过“要求出院”这个动作,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力,或者医护人员通过沟通给予了他部分选择权时,他的控制感需求被暂时满足,于是又可能同意留下。
被理解与被看见——情绪和困境需要被确认
患者的“反复无常”是一种强烈的沟通信号,它在说:“看看我!我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要有人能理解他身在医院的煎熬和不安 ,有人能认可他对家庭/工作的担忧是合理的,而不仅仅是“不配合治疗”。——共情他认可他同时求关注并 通过这种行为,获得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多的关注和时间,确认自己没有被抛弃。
患者的摇摆,往往是因为他们正面临一个无解的难题,我需要健康,但我也需要养家。我应该住院,但巨额费用会拖垮我的家庭,我身体不舒服,但家里孩子没人照顾。”他们想要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当他们想到家庭责任时,就想出院去解决;当病痛袭来时,又不得不回到病人的角色。他们自己无法打破这个僵局,需要外力帮助。
请不要将患者看作“反复无常”,而是看作一个在“恐惧”和“失控”的漩涡中挣扎的人。与其问“他到底想要什么?”,不如问 “他正在害怕什么?他正在失去什么?”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不是说服而是1.共情他的矛盾: “我完全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既想赶紧把病治好,又放心不下家里/工作,这一定让您非常煎熬。”2.赋予他控制感在医疗安全范围内,给他选择。3.提供确定性: 用通俗语言解释治疗计划和预期,未知是最大的恐惧,已知则会带来平静。4. 解决核心顾虑: 主动询问:“您最担心的是什么?是费用问题还是家里的事?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
最终,当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拿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时,那种需要通过“反复要求出院”来呐喊的内心冲突,才会真正平息。
感谢反复无常的患者,让我又一次进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