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暴力,是个永恒的前沿话题,也是文学与电影艺术乐此不疲探讨的主题。日本电影《告白》就是讲述青少年犯罪的,讲述的是两个少年杀死了老师的女儿,老师展开复仇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展开并不是按正常的套路来走的,无数的反转,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这段复仇,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真相。今天给大家来讲讲这部电影。
告白
电影《告白》,作为2011年最佳亚洲电影。
豆瓣评分高达8.7。
是一部很经典的悬疑电影。
导演中岛哲也。
十分擅长驾驭沉重题材的电影拍摄。
叫好又叫座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是他的代表作。
《告白》是一部良心之作。
未成年演员的演技惊人,撑起了电影的大半部分。
全剧传递出一种渗透骨髓的绝望和震撼。
这是一部以孩子们的心理为切入点。
由森口悠子为针穿连起来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会知道。
还有一部电影竟然可以把变态拍的这么深刻。
故事开头,女主在教室给学生上课。
说完喝牛奶的好处。
开始讲述,丈夫患艾滋并离婚的事。
接下来,说起女儿去世的事情。
警察排除他杀,认为是溺亡。
老师不相信,自己进行调查。
发现真凶就在自己班里,是学生A和学生B。
学生A。
智商很高,小的时候遭到亲生母亲的抛弃。
心理扭曲,渴望得到关注。
喜欢搞发明,虐杀小动物。
他把发明的防盗钱包给老师看,没有得到肯定。
便起了报复心,把目标锁定到了老师的女儿身上。
学生B。
在班里是很平庸的存在。
由于经常受到排挤欺负,在本子上写上一大堆的“杀”发泄。
被A发现,A主动跟B交友。
B成了A的跟班。
老师的女儿很喜欢一个钱包,老师没给买。
正好被B撞见。
A和B计划在泳池边用改造防盗钱包吓唬老师的女儿。
把它当成试验的小白鼠。
老师的女儿被防盗钱包电晕。
A和B以为老师的女儿死了。
A便离开了现场。
B把昏迷的老师女儿丢进了水池。
反转来了。
B已经发现老师的女儿已经醒了。
但还是把她丢进了水池。
B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
就是为了完成一场完整的谋杀,真的杀死一个人。
让被人不要在叫他蠢货。
接下来,老师的复仇开始。
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招招都是绝杀。
老师告诉A和B,在他们喝的牛奶里。
放了艾滋病人的血。
B精神崩溃,休学回家。
A受到校园霸凌。
先说下B,以为自己得了艾滋病
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不洗澡,不刷牙。
把自己搞的疯疯癫癫。
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过得不人不鬼。
最后,还丧心病狂的砍死了自己的妈妈。
再说说B。
他其实不在意自己的生死。
艾滋病的牛奶,受到霸凌,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
因为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妈妈。
杀人,就是为了制造新闻。
引起他妈妈注意。
甚至为了制造更大的新闻。
准备在演讲的时候。
炸死全校的学生给他陪葬。
真是坏到了极点。
反转来了。
当他按下爆炸按钮时。
炸弹并没有爆炸。
A接到了老师的电话。
老师跟A说,他把炸弹放在了A母亲的办公室里。
如果A按下启动键,他妈妈就会死。
很不幸,他毫不犹豫的按下了启动键。
很显然,A的妈妈去世了。
还是被他亲手害死的。
这个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成功的让A感受到了什么是人间地狱。
老师完成了她的复仇。
也引起了有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A的母亲是无辜的。
不应该成为复仇的牺牲品。
只能说,电影中每个告白的人物。
都有其阴暗和脆弱的一面。
老师虽然是受害者,但她为了复仇也可以不择手段。
告白里的每个人,虽然看起来跟常人无异。
但是通过告白都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阴暗面。
阴暗里包含了大大小小的伤口: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的阴影,以及被人残酷对待的烙印。
其实,每个扭曲灵魂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