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有闻,肝主疏泄,与脾胃相通,调和气血,生理机能关联紧密。
肝气郁结,则情绪烦躁,故曰:“肝脏不佳,脾气难安”。
中医以脏腑辨证,认为肝脏与脾气大有关联。
肝之为脏,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
肝气不舒,则情绪不遂,易怒伤脾,古语有云:“肝木克脾土”,肝不疏泄则木之气盛,木旺则土弱,土弱则脾运化无力,故脾虚则人易怒。
脾气亦即人之情志,心情不佳,脾气自然难以平和。
“肝为将军,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喜疏泄,肝气若郁,情绪随之波动,此天人相应之理也。
是以,治此症状须辨证施治。
肝脾二脏,互为影响,治之宜柔肝和脾,舒肝理气,益脾健脾。
方药用草为主,如柴胡、陈皮、川芎等,既疏肝气又益脾气,药食同源,亦宜慎食辛辣之物,多食健脾益气如山药、黄芪、当归等。
然辨证之法,非一概而论。
肝为风木,其性上升,易于泄发;脾为湿土,其性内敛,重于化生。
一逆一顺,一升一降,气机之行,方得相宜。
如肝气郁结过甚,恐伤心脾,须调和肝脾,取平肝潜阳汤辅之,方不致情志过激。
若观古人之论,有云:“脾为血之母,肝为血府”,脾气健,则运化顺,血生足,肝藏血得以安稳,其人气血和,脾气自然柔和。
反之,肝血不足,则情绪无所寄托,怒火中烧,脾气大也。
古方治肝,善用柔肝药,如当归、白芍药,疏肝解郁,调和血气;
而脾虚者,宜补脾之品,诸如人参、茯苓、甘草,培土补中,健脾养心。
脾气与肝火,交错其用,方能调和脾肝之间不和之气。
《内经》有云:“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肝气若不疏泄,则为情志所困,烦躁易怒。
中医治疗,注重疏肝解郁,择药宜精宜准,如逍遥散是调理肝脾郁结的佳方。
综上所述,肝脏不佳的确容易导致脾气不和。
中医治疗,须依人体差异,因时制宜,辨证施治,调和肝脾,保持情志开朗,气血和顺,方能使得脾气平和,体态康宁。
然诊治之时,且不可忽略患者之整体情况及心理因素,乃至日常饮食起居之调整。
如此,方可上达天人合一之境界,化解疾病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