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师退出机制”成为热门话题,宁波教育局官网发布《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告后,多地拟推“教师退出机制”,核心内容就是一句话: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
那么教师这一职业以后不是“铁饭碗”了吗?我们仔细解读文件,所谓的“教师退出机制”,远不是舆论想象的大规模清退教师群体,而是根据学校管理和考核要求,清除一些不合格的教职工。
“清师”不是目的,“强师”才是关键。本质上来讲,“教师退出机制”是对教师队伍的一种优化方案。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与综合素养以适应新形势呢?
一、让成长“加速”——效率
教师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上好课,把知识最大程度地传递到学生那里去。那么如何上一堂好课,除了教师具备专业的学科素质,还需要教师思维清晰、逻辑明确以把握课堂节奏。各位老师是否会有这样的情况:一节课45分钟,知识却太多,老师讲到口干舌燥,学生却没吸收多少,导致课堂效率太低。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备课入手。
《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师指导手册》是可以直接当做教案参考的教学工具书,包含三大学段,覆盖九大学科。拿初中生物举例,手册中所设置的上课环节十分完整,包含分层目标、情境宣导、教学环节(导入、活动设计)、板书设计、分层作业几大板块,并且每个板块都列举了紧贴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科学的内容布置,让课堂的推进更有逻辑也更加高效。
二、让教学“创造”——特色
一堂课如果光靠流程完整、层次分明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是单一的讲授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那么将无法避免地出现一些学生走神、溜号、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形式上作出一些创新。
《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师指导手册》与寻常教师参考教辅不同,它以项目化学习为教育理论指导,通过大单元整合课本,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学科技能素养。此外驱动性问题与项目化活动设计贯穿课程的全流程,手册为教师提供各类创意设计的思路,帮助老师讲独一无二的课、讲学生都喜欢的课。以语文学科为例,手册中会预设像课文剧本杀等互动游戏,在活动中穿插驱动性问题,以任务为导向,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活跃课堂,又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知识探究。
三、让关系“拉近”——和谐
我们都知道,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进行一些精进。在实际课堂中,最常使用的评价是提问、听写等具备测验性质的考试,这些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更有甚者会为了完成任务而随便糊弄。《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师指导手册》为教师提供了多种评价方式的参考。在项目化学习中,小组合作既满足学生的交流需要,也在意见的交流与思维的角逐中拓宽了思维。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小组评价既能直观地体现学生学习的成果,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传递知识的深浅,帮助教师精进反思。这种小组合作模式,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3月22日,《初中生物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师指导手册》将在第六期中小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研讨峰会暨新书推介会首次亮相,深度探究提升教师素养,托举教育未来,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