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也需要适当的松弛感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面对贪玩的儿子,我曾固执地认为:陪伴就是全方位的掌控,督促就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儿子七年级时,我将“严师”的角色延续到了家庭教育中——每天他爸雷打不动地接送他上下学,我也监管他学习,哪怕晚上备课改作业时,也要把他圈在身边,规定他背诵的内容、制定学习任务,甚至放话“完不成任务十二点不许睡觉”。我像一个严厉的监工,死死盯着他的每一步,满心以为这份“呕心沥血”的付出,定能换来优异的成绩。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沉重的耳光。整个七年级,儿子的成绩始终在班级中上游徘徊。我焦虑、愤怒,不明白为什么付出这么多,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些深夜的对峙、他疲惫的眼神、我失控的呵斥,成了我们母子之间越筑越高的墙。

转机出现在八年级,为了让儿子和我上学更方便,我们搬到了学校对面的小区,搬家后,两个卧室的距离无意间拉开了我们之间的“教育战线”。在一个周末的夜晚,我们再次因学习意见相左时,儿子直言“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不想让你管”,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从未思考过的教育之门。他在东边卧室,我在西边卧室,尽管一开始我仍忍不住偷偷过去打开门“巡查”,但也逐渐学会了放手——任务由他自己定,我只在他需要时搭把手,给他查查资料,帮他打印作文范文;考好了,我们尽情庆祝;考差了,也能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没成想,儿子的成绩逐步攀升:名次由班级十七上升到十二再到这次的第四,年级排名也由六十九上升到五十六,再到这次的十五。这让我惊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

回想这次月考前的周末,儿子为了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主动提前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复习就让送他去为同学庆生,扬言回来后再复习。放在过去,我定会以“浪费时间”“影响复习”为由拒绝。但这一次,我选择了信任,给了他钱,让他爸送他出门,一去大半天,回来我强忍怒火虽一脸平和但不多言语,他也悄悄复习到半夜。本以为这会打乱他的节奏,肯定考不出好成绩,没想到考试成绩揭晓时,他竟一举冲进了班级前十、年级前十五!也许这个成绩微不足道,且还会变化,但对于孩子来说的确不容易,

这个晚上,我们像朋友一样一起玩游戏、逛超市。回到出租屋后,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儿子主动坐在书桌前,逐科查看分析错题。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过度的紧张和控制,反而会束缚孩子的脚步;适当的松弛感,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家庭教育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而是一场温暖的陪伴与耐心的等待。当我放下焦虑,松开紧握的双手,儿子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自律和潜力。他学会了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也让我们的亲子关系从剑拔弩张变得轻松融洽。

当然,适当的松弛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孩子信任与空间;不是降低要求,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引导。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张弛有度之间——留一片自由的天空,孩子才能真正展翅高飞,如同“放风筝”,线太紧会断,适当放线才能让他飞得更高。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一旁微笑着守护,静待花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