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
昨晚一個正在讀大二的妹妹找我訴說她的煩惱。她說覺得自己很迷茫,找不到生活的目標。細聊之後我感受到了她的焦慮。
這種焦慮其實源於內心的匱乏感。
“匱乏感”
我想很多人對這個詞不陌生,許文章里都討論過。匱乏感就是覺得自己“不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害怕自己不如別人。
但這些都只是表面。
匱乏感是一種情緒。
而在我看來,人的各種情緒都是合理的,都是必須的,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反應。就好像我們身體的各種感覺,譬如痛覺,它的作用是什麼?當你感覺到痛,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當你的身體、皮膚遭遇外來物的打擊,你的神經系統產生痛覺,讓你及時躲避;正是這痛覺讓你避免繼續受傷。同樣的感覺情緒類似恐懼,懷疑,憤怒,這些也都有它們存在的積極意義。當你一個人夜裡在荒涼地帶行走,你會覺得害怕,這種害怕的心情促使你快步找到安全的地方保護好自己。同樣的,當你遭遇不公平對待,你會生出憤怒的心情,這憤怒也是給予你自我保護的工具。
那個念大二的妹妹,她的焦慮恰恰是對她有用的情緒。
我說,大學是進入社會的過渡,有焦慮感是很正常的。因為大家會擔心自己的未來前程。所以現在應該做的是認識這種焦慮的情緒,並且嘗試接納它。
接納你的焦慮,與自己和解。
認識焦慮感首先要做的是,認清它產生的“目的”。
人每一種情緒的產生都不會是沒有目的,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就譬如這位小妹妹的焦慮,它的存在是為了促使她更努力地學習,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以適應以後的社會環境。 她需要這份焦慮感的鞭策。
然而人往往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普遍把所謂的“消極情緒”歸類到要消滅的那一欄里,覺得要“克服”消極情緒。所以當產生焦慮感的時候,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抑制它,想方設法消除它。然而越是壓制,它越是變得強烈。因為它的存在是有某種目的的,如果當事人沒認清那種目的,它就會一直存在。因為它為了達到幫助我們的目的,是多麼的盡責啊。
當你知道產生這種焦慮感是為了鞭策你積極努力的時候,那麼下一次再感到焦慮不安,你就會有所察覺。你會對自己說,hey,我知道我現在很焦慮,這很好,它在鞭策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好吧,那我現在就好好工作好了。
你知道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想要變得更好,想要更努力罷了。認識這點之後,就安心帶著這種焦慮感去工作吧!而奇妙的是,當你理解和接納了這份焦慮的心情,它卻悄悄地消失了。
我們經常說,要“覺察”,就是要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你不覺察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和渴望,情緒就會跳出來幫助你。例如抑鬱,厭世,迷惘等等,它們會來到你心裡從另一個角度“幫助”你。而如果你能覺察出自己的動機,那麼你就掌握了行動的主動權,這些情緒就不需要來找你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自我接納。
接納全部的自己,包容所有的自己;無論是消極情緒的,還是積極情緒的,所有的都允許它自然發生。不評判,不抑制,只是覺知,然後允許一切。
情緒沒有對錯,要知道你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