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最近“道”

与散文和小说相比,诗歌是最贴近道,是最能代表道家精神的一种文学形式。

一、语言凝炼与大道至简契合

希言自然,大音无声,大象无形

二、情感的含蓄表达与道隐契合

主要表现在使用意象且是自然意象

1.具象表达抽象,体用合一

2.情和景交融,天人合一

三、超越世俗的艺术共性与道的

永恒无限

附:诗歌为什么多使用自然意象?

诗歌常借助自然意象,自然描写。包括:山水、地理、植物、动物、天文、季节等。而人文意象、神话和宗教意象、抽象意象,较少。

人文意象,就是人造意象,如建筑如服饰等,离人的生活太近,诗歌注重超越世俗,要与日常生活有距离,不要和日常生活太近,再者,对使用要求高,得懂人文。

抽象意象,指没有具体形象的思想和概念,比如时间、爱和孤独。为什么也不用呢,缺乏含蓄性和多义性,如孤独只表达一种情感。因为情感是抽象的,所以要用具象去表达,如果用抽象表达抽象,那就是议论了,就是哲学诗和说理诗了,这样的表达就比较直接,没有想象的空间,现代诗常这样。那么,古诗为什么要追求含蓄呢?用具象表达抽象,转一个弯呢?而不直接说呢?要间接表达呢?这与儒释道的思想背景相关,道家认为美是内在的无形的,直接表达过于外露。从儒家来说,转弯后,情感就节制了,变温和了,就不那么激烈了 ,不至于太情绪化。佛家呢,讲究悟,讲究暗示,甚至不追求用文字,越间接越能考验悟性。此外,含蓄,就是让你去想,诗歌为什么追求给人想象的空间?这也是一种留白,虚实相生,通过不完整的表达,激发读者的创造欲,读者和作者双重创造,扩宽作品的深度和光度。再者,抽象没有形象,不直观,难以触发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最后,为什么也不用神话和宗教意象呢?要求有此背景,不然多难懂。何况,孔子说了不语怪力乱神。老子也不谈神,不依赖神,超自然力量还不是得降伏于道?所谓以道临之,其鬼不神,非其不神,其神不伤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