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讨论聚焦在现代父母可能养出自恋的孩子上。这引发了对于家庭教育方式和其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的深入研究。
社交媒体与自恋的关联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现代父母常常在网上分享孩子的成就和瞬间。这种行为可能造成孩子对于自己的形象过度关注,从而培养出自恋的倾向。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的外界关注和赞美可能导致孩子对于自我价值的过度依赖,形成自恋的心理结构。
过度的正向反馈与自恋的连结
现代父母往往以过度的正向反馈方式对待孩子,无论是在学业还是日常生活中。这种过度的赞美可能使孩子形成对于外界评价的极度敏感,期望获得更多的赞美和认可,进而增强自恋的倾向。心理学研究显示,适度的挫折和失败经验对于培养健康的自我价值感至关重要。
焦虑和不安的转嫁
现代社会的高竞争和焦虑氛围可能导致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这可能表现为过度保护、对于失败的难以接受,使孩子感受到不断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过度自恋的行为,以应对来自外界的不断期望和压力。
缺乏自主性的教育方式
现代父母可能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将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强加给他们,这种缺乏自主性的教育方式可能阻碍了孩子自己探索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难以建立稳健的自我认同,最终可能导致自恋的行为。
技能缺乏与自恋的相互作用
现代社会对于孩子的期望往往偏向学术和职业成就,父母可能过于强调成就,而忽略了一些实际生活所需的实用技能,如人际关系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可能导致孩子将自我价值过分连结到成就上,增强自恋的倾向。
现代父母容易养出自恋的孩子可能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经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试着确保孩子在成就上得到正向的反馈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失败和挫折,以培养应对困难的能力。同时,与孩子强调与他人的连结,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使其更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
自恋型人格,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所以,一定要重视避开几个育儿误区,给孩子正确的教养,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获得一生幸福。
在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以及多位心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一致的解释,那就是: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成的。
既然如此,作为家长,可要好好注意,避免把孩子培养成自恋型人格的人,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
《实用内科学》中提到,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就是自大。有和自身不相称的优越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顺从。渴望被仰慕和崇拜,对批评和失败极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人往往会进行错误归因,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通过伤害无辜的方式,引起社会重视,而不是进行自我反思。
2010年,一个郑某某在小学门口行凶,不是因为小孩子和他有过节,而是因为他生活不如意,故意危害社会。
郑某某工作不顺,不从自己能力上找原因,反而怪罪前领导。感情不顺,不从自己方式上找原因,反而怪罪曾经追求过的一个女孩。
对他们怀恨在心之后,就有针对地制造事端,给社会增加压力,让人们去怪罪这两个人。
自恋型人格的人在发展亲密关系时,喜欢追求别人,却不知道如何拥有真正的关系。
在追求别人的时候往往通过赞美、迁就等方式取悦别人。但是到手之后,就开始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对方之上,试图改变对方,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等关系深入之后,他就开始贬损对方,用语言暴力、引入第三者、离婚等方式伤害对方。
实际上,在亲密关系中,自恋型人格的人是受益的一方,但是他并不会感激对方,而是看作理所应当。他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别人犯过的错误。所以,很难拥有一段和谐、长久的亲密关系。
可见,自恋型人格的人,自己本身不幸福,也常常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自恋型人格是如何养成的
自恋型人格,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了错误的认知,一点点养成。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已经成年,很难去改变,所以特别有必要了解。
过分溺爱:父母把孩子当作宝贝,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支持,不忍心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无限制的满足。孩子随心所欲习惯之后,踏入社会,也希望别人像父母一样对待他,有求必应。
过度表扬: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都看作是天才,经常引以为傲。哪怕孩子有一丁点良好的表现,也会不失时机地表扬“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漂亮”,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听漂亮话。
关注度不够:也有一些孩子没有被溺爱,而是被忽视,比如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离婚。在最需要得到呵护的时候没有被关注,孩子意识到不能指望别人满足自己,只能依赖自己。慢慢形成了“我爱我自己”的思想意识,遇到问题时容易独善其身。
父母是自恋人格:有些父母本身就非常自恋,只关心自己,即使最亲密的孩子也排在自己之下。孩子的需求常常被忽视、羞辱或者攻击,孩子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模仿父母的行为,逐渐形成习惯。
如何避免养育一个自恋型人格的孩子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5岁之前的人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所以,我们最好在5岁之前做好一系列工作,防止孩子成为自恋型人格的人。
首先,父母
父母要自查自己是不是自恋,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如果自己是自恋型人格,就要做出改变。俗话说,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回忆一下童年经历,是不是因为受到溺爱、过度表扬、被忽视等问题,而导致自己变得自恋。找出根源问题后,提醒自己不要再继续自恋。
学着去关心周围的人和自己的孩子,你很可能会收到很好的回报,当品尝到别人的好处后,会继续重复同样的行为。
其次,关爱但不溺爱孩子
无条件接纳孩子、关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是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溺爱,而是有界限的爱。应该给孩子相应的关注、给孩子温暖、及时帮助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各种规则,比如孩子要东西时,每次只能要一个;要的东西,要能满足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要懂得和别人分享,不能吃独食。要有礼貌、要感恩等等。
如果孩子违反规则,有不道德的行为,要及时纠正,让孩子回到正确轨道。
最后,正确表扬孩子
只是用结果评判孩子,或者用虚假的语言表扬孩子,会让孩子自以为是,形成错误认知。
表扬孩子,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
比如,表扬孩子努力,让孩子知道结果是通过自身努力得来的,孩子就会更加努力。
比如,表扬进步,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有更大发展空间,会更加进步。
孩子本来就处于成长发展中,就要用可持续的语言表扬孩子。
结语
恋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可能包括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因素。单亲家庭、父母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频繁地使用赞扬和批评等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缓解方法:
1. 增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助于形成更为客观的自我评价。
2. 培养同理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3. 建立稳定的自尊:通过自我努力和成就来提高自尊,而不是过分依赖他人的赞美和认可。
4. 接受批评和挫折: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批评和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过度反应或逃避。
5. 寻求专业帮助: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专业的心理援助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心态,缓解自恋型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