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401

2025-7-31 四百〇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语音整理

我们前面总是在说孔老师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但是从这一章我们不难发现,孔老师所主张的恢复周礼并不仅仅是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而是继承先朝的礼乐文化。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损就是该减的要减,益就是该补的要补。所以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对以前的一些认识进行修正。

我们来看文本。“颜渊问为邦”。我们说颜渊是孔门弟子中最优秀的一个,没有之一。他提出的问题总是能够让人另眼相待。在这里,颜渊问了孔老师一个问题,“为邦”,这就和以前其他弟子问的内容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其他弟子大多问的都是“为政”,就是如何处理政务。而颜渊在这里问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为邦”不是处理政务,而是如何去治理国家。朱熹对此做出了一个精准的解释,“颜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为邦者,谦辞。”也就是在朱熹看来,颜渊的才能和德行不是要辅佐一个诸侯,而是要辅佐天子,是要治天下。他所问的“为邦”,只是谦虚的表现。孔老师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孔老师给的回答也和别人不一样,直接呈现出了一种华山论剑的气势。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如果对历史不是非常了解的话,听到这样的回答可能就有点懵。

“行夏之时”,就是实行夏朝的历法。夏朝的历法,我们今天叫它阴历,也叫农历,在民间沿用至今,大概已经有四千年之久。夏历以农历的一月为正月,这和民间的做法是一样的,也与时令相同,因此这种历法更方便农业生产。改朝换代以后,商朝的历法以农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历法更以农历的11月为正月。所以商周的历法,所谓的春天实际上就是冬天,并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所以孔老师在这里说要“行夏之时”,也就是说官方的历法要符合生活实际,以方便农业生产。孔老师所说的这个“行夏之时”,指的是官方的历法要延续“夏历”,因为民间一直都实行的是夏历。

“乘殷之辂”。“辂”就是马车。商朝贵族的马车,是用木头做的,包括它的轮子也是木轮,没有任何装饰,比较简洁质朴。而周朝贵族的马车,除了木头以外,还要敷之以皮革,饰之以美玉,所以是耗费财力。据《左传》记载,鲁国大夫展庄叔批评齐国卿大夫庆封的马车“美泽可以鉴”,就是华美得可以照见人影。并且直言不讳批评说“车甚泽,人必瘁。”就是说这个马车太豪华了,服侍的人不胜其烦,显得很憔悴。所以孔老师在这里所倡导的就是用殷商时期的马车来节省民力。

“服周之冕”。“服”就是穿戴的意思。穿戴周代的礼帽。因为周朝的礼帽,是用麻编织的,显得比较节俭,而前朝的“冕”,都是用丝来做的,不仅昂贵而且费时费力。

“乐则《韶》《舞》”。《韶》是舜帝时代的音乐。前面说过,孔老师对于《韶》评价很高,说它是尽善尽美。《舞》就是《武》,是武王时代的音乐。《韶》和《舞》都属于雅乐,演奏必定要使用那些洪钟大吕。实际上古代的雅乐,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更主要的是治国理政的工具。像前面讲过的,孔门弟子子由做鲁国的武城宰时就用音乐当做教育的手段,孔老师给予高度评价。

“放郑声,远佞人。”“放”,就是放弃。放弃郑国的流行音乐。因为郑国乐师师慧自称“淫乐之矇”,吴国的公子季扎也批评郑国的音乐“细”。这个“细”和“淫”差不多,不是淫荡,而是过分。我们从《诗经》里可以看出,当时郑国的音乐大多都是些表现男欢女爱的作品。这在孔子看来有失庄重,甚至称之为靡靡之音。

所谓“佞人”,就是那些谄媚之人。如果一个人特别会说话,一开口都让你心花怒放,那你要警惕了。因为花言巧语容易让你失去判断能力。“佞人殆”,就是和花言巧语的人在一起,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看一看孔老师对于颜渊问题的回答,说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细节。用什么的历法?穿什么样的衣服?坐什么样的车子?听什么样的音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这些东西在孔子看来,就意味着文化的传承,而文化才是治国的根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