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场分析法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一个心理学理论。因为库尔特•卢因在群体动力学和行动研究法方面有着极深的研究和造诣,所以力场分析法当中带有着明显的群体动力学和行动研究法痕迹。因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力场分析这个工具时候,不能忽视这个工具本身的心理学背景。
首先,力场分析是一个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同时又是一个教练工具。就力场分析本身来讲,它具有心理学和教练术的双重属性。
库尔特•卢因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对相反作用力之下,且处于平衡状态。其中推动事物发生变革的力量是驱动力,试图保持原状的力量就是制约力。他视将组织视为一个动态系统,而非静止状态。这一系统是处在驱动力和制约力作用的动态平衡当中。如果想要发生变革,驱动力必须超过制约力,从而打破平衡。
力场分析图是建立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基础上的一个图表分析模型。这些力量包括: 组织成员、行为习惯、组织习俗及态度等。力场分析图适用于各个不同层次的变革力量分析, 如个人、项目、组织、网络等,能够帮助识别出促进或阻碍变革的各项力量。
力场分析图对教练来讲,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被教练者直观展现既定议题之下的力量之争。通常,拟定的变革计划总是位于力场图的最上方。驱动力位于左栏,制约力则位于右栏,各力量作用方向均指向中间栏线。教练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个驱动力和制约力进行打分(打分按照1到10分,1分最低,10分最高),标明不同的驱动力和制约力的强弱,以便于使被教练者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同一个事物在遭受不同力量作用时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其实不难发现,在九宫格、察觉日记等教练工具中都会涉及到现状与目标、优势与劣势的分析,那么力场分析在使用过程中和其他相关工具又有什么区别,需要注意什么?相信很多初学教练技术的伙伴也会存在这样的疑惑。带着这样的疑惑,曾去请教陈序老师,他说:“不要拘泥于教练工具的模式。教练的使命是要帮助被教练者在行为上实现积极正向的、长期的、可衡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仅仅限于他们自己,还包括他们所处的团队及环境。作为教练者不要过于关注于工具和工具之间的区别,或者什么时候适合何种工具,而应更多考虑当下你给被教练者制造出的感受,要多从对方角度出发”。
根据力场分析发现,如果想让一个人发生行为的改变或者一个组织发生变革,那么对于人或组织而言,其驱动力都必须超过制约力,以打破原有的平衡,只有这样改变或变革才会发生。
从教练技术的角度来看力场分析,其实可以应用在个人和组织两个维度。就个人而言,应用力场分析是为让个人行为发生改变。对组织来讲,旨在促动组织变革。力场分析的流程步骤如下图所示:
以个人为例,如何使用力场分析法。目标:自己是否可以成为一名掌握《五维教练领导力》的HR工作者。驱动力:很好的亲和力,很强的沟通力,勇于创新,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员工基本素质逐渐升级。制约力:过于亲和不易梳理管理权威,老员工存在抵触,高层给予的压力增加。为了更加直观呈现,可以将驱动力和制约力画到力场分析图表中,并对每种力量进行打分,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数对每个力量进行排序。
将不同的驱动力和制约力进行标注之后,就会发现哪些力量是你具有的驱动力,哪些力量是有意识的希望能够保持原状而不发生改变或变革的。接着通过力量分析,就可以对行为改变或者组织变革的可能性做出评判,同时也可以分析不同力量的消长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当改变某一驱动力或制约力时,有可能会对其他力量产生关联影响,甚至产生新的力量。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其实SWOT分析、六顶思考帽等,都暗藏着“力场”。力场分析不仅仅可以应用于组织,也适合实践于个人,它有自己的应有步骤,应当步步引导。它不仅具有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双重特点,也是一套心灵引导和实战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