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良好目标,即正向所欲具体可行,具有人际情境互动、个人能力所及、符合当事人生活脉络的以及可以立即开始行动等目标。目标的形塑是以当事人所要发生的改变,而不是咨询师认为当事人要改变的。目标的探寻常使用的是奇迹问句和假设问句,并以当事人的答案进入细节的探讨,这样会让当事人跳脱问题而朝向目标。在探索目标过程中常以好奇三问:问动机(为什么想要这个改变)、问好处(这样的改变会给你带来什么好的结果)、问表现(这样改变了会做些什么有什么不同),而所谓好奇也就是对于来访者抱着未知开放的态度,不预设答案,不走在前面。
2、围绕目标的演练,直奔来访者主题: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影响睡眠。
因为代入自己的过去,孩子玩游戏的问题也是我一筹莫展的难点,如何从“不要孩子玩游戏”的困扰中发展出来访者本人“正向可欲具体可行”的目标呢?1、由负向到正向:这里“不要”是对他人的期待,可以转换为“要”孩子做些什 么?(正向)。2、由多到一:想要孩子做那些,最想要孩子做的,通过排序选取最想“要”的(所欲)。3、由抽象到具体:根据本人的知觉对想“要”的实现可能性打分(具体、可行)。4、由他人到自身。想“要”他人(孩子)做到,自己要做到的什么行动(可行)。
3、目标八步(转自彭老师)
①接纳情绪,描述情绪。如果情绪还没有出来,不要急着找目标。
②描述事实。也就是对于问题的简述和具体化。
③引导从以前到未来。不过多纠结于之前的问题部分,特别是归责之类的问题。
④从负向到正向,当来访者抱怨“不要”、“不想”时,可以引导来访者思考“要什么”“想什么”。
⑤从他人到自己。对于期待他人改变的来访者,引导其将焦点回到自己身上,将改变的责任归于自己。
⑥从不可行到可行(可控制,可承担,可以立马行动,难度不大,)
⑦具体化,有些当事人描述的目标会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具体澄清,使来访者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具体的行动变化。
⑧放电影,可以要来访者想象目标实现时的场景,然后写出剧本,过一遍,进行演练。
其中3-7已经完成的直接跳过,